杰
“沈浩书记先后4次上门看望我的一家,每次上门都送来救济物资,关键的时候雪中送炭啊,我们全家永远怀念他。”石马新村农民殷广永满含热泪拉住记者不停地叙说着。沈浩同志离开我们4年半了,4月9日上午,当记者一行再次来到小岗村采访时,质朴的村民纷纷讲述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那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村官六年,沈浩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用心融入,把自己当成了小岗人
2008年5月,石马新村并入小岗村,农民殷广永的爱人和孩子身体都不好,全家生活重担全部担在殷广永一人身上。刚并过来不久,全家生活陷入困境,他带着孩子外出寻找生活来源,沈浩同志外出刚回,老远看到殷广永就快步跑过来,在3尺开外就伸出一双手,拉住殷广永说:“我听说了,你家很困难,我一定要帮助你。”说着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并叮嘱先买些米油等生活必需品。过了10多天,沈浩再次来到殷广永家,带来了15公斤米和5公斤食油;仅仅过去几天又送来了半蛇皮袋的苹果、香蕉、橘子等水果。沈浩说,自己小时候家里困难,看到殷广永家的困难,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比我的亲娘还亲啊,”殷广永说,沈浩最后一次来是办事路过,已经是傍晚了,进家就直奔厨房,揭开锅盖发现是菠菜泡饭,二话不说拿起碗盛了一碗泡饭坐下就吃,然后心情十分沉重地对殷广永说,“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说的多好啊,令我们全家感动,可是,那是沈浩最后一次来我家,随后便去世了。”殷广永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在小岗村采访,沈浩同志关心群众疾苦的事例无处不在,信手可拈。村民们常说:“沈浩就是我们小岗人。”
沈浩常说:“党员干部只有真心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与他们建立起深厚感情。”沈浩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沈浩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小岗村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部分村民对沈浩并不信任:“这个省城人,是来镀金的吧?”“一个年轻人,能改变小岗的面貌吗?”面对村民的议论,沈浩总是笑呵呵的,走访农户时碰到冷脸,他也不在乎。
贫困户关友林家属和两个孩子智障,没人操持家务,家里卫生条件差,村里人都不愿去他家。沈浩知道后特地去他家走访,中午时,沈浩说:“就在你家吃饭吧,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一碗米饭,一盘炒青菜,这就是沈浩来到小岗村后在村民家里吃的第一顿饭。
到村第一个月,沈浩跑田头、走农家,渴了,喝口凉水;饿了,村民家里的剩饭端起来就吃,从不嫌弃。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和村民促膝谈心,了解情况,在不少人家吃了“一顿饭”,这一顿顿饭,逐渐拉近了村民和他之间的距离。
今年74岁的五保户韩广江如今住在村敬老院,面对记者他说,沈浩到村任职时来看他,看到屋顶铺设的稻草陈旧,便询问换一次稻草需要多少钱,当得知需要200元钱可以解决漏雨问题,他当即叮嘱韩广江立即解决;第二天,韩广江到村委会如愿以偿地领回了300元钱,翻新了屋顶,再也不用下雨犯愁了。第二年秋天,韩广江突发疾病却无钱治疗,沈浩当即资助600元钱,要求韩广江住进小溪河镇卫生院,随后便出差了;在外地仍惦记着老韩,便打电话询问治疗结果,当得知费用不足时,他立即给卫生院领导打电话,提出费用由他负责,回来后垫付了4700元。老韩逢人就说,这条命是沈浩同志给的。
在小岗村召开的座谈会上,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大学生村官、企业负责人、村民代表纷纷畅谈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的点点滴滴。村民代表杜永兰说,因为家中有急事急需用钱,请沈浩帮助借款1万元,沈浩答应第二天一早来拿钱;第二天早上来到沈浩住地意外地发现,沈浩再也没有醒来,桌子上放着厚厚的一沓钱。
关心群众疾苦,在沈浩看来是作为一个小岗人、一个党支部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沈浩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村民谁家有困难,他心里都有一本账,都会想方设法去解决,“有困难,找沈浩”已是小岗村民的口头禅。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凤阳“三线三边”治理成效显著
凤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