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新闻 天长新闻 明光新闻 全椒新闻 来安新闻 凤阳新闻 定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滁州市 > 凤阳新闻 > 正文

叹息文物“美颜”变“毁容”

来源:广西日报 2017-06-16 06:58   https://www.yybnet.net/

不吐不快

致 远

据《南国早报》报道,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青全村杨家老屋有3块清朝的牌匾,分别是嘉庆、道光、同治年间的。记者走访发现,今年端午期间,杨氏家族的村民凑钱对年久失修的牌匾进行了加框油漆修缮。钦州市博物馆馆长苏栋表示,村民的修缮对文物造成了一定破坏。

青全村杨氏家族修缮祖上传下来的牌匾,当然是出于告慰先祖、光耀门楣之心。虽然用错了方法,但杨氏家族保护文物的意识还是值得称道的,他们能把3块清朝牌匾完整地保存至今,没有点世代传承的爱惜之心是断难办到的。可惜,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导致文物“美颜”变“毁容”,这对于当地清代文化保护来说损失不小。

杨氏家族的牌匾严格说是私人财产,杨家有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保护。如果他们高兴,就算拿水泥包浆也是自己的事。但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起对文物进行“破坏性保护”的事件,其中不乏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这种状况不能不让人们引起重视。

2013年,辽宁省朝阳市云接寺的清代壁画在修复过程中,聘请来做修复工作的画师创作欲望大爆发,直接在原壁画上重绘了一幅姹紫嫣红的新作,把超凡脱俗的仙子变成了唱二人转的“花大姐”;2016年,杭州西湖边的文物建筑秋水山庄上演了一出“变色记”,原本充满历史沧桑之感的斑驳外墙,一夜之间被涂成了“土豪金”;今年5月,安徽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古城墙上的墙砖被起掉换上新砖……一系列破坏性修复文物事件触目惊心,在“保护”的名义下,古朴变得崭新,沧桑变成浮华,真文物变成了假古迹。

文物古迹不可再造,保护和修复工作理应严谨、苛刻,我国文物保护相关法规对此有着严格的规定。实际上,文物修复事关审美,远不只是“修旧如旧”,也不只是一项有确切标准的技术活。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追捧,恐怕不仅在于修复师们高超的技艺,还在于他们对文物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修复过程中体现出对历史充分的尊重。

残破与衰败,是历史的痕迹;斑驳与沧桑,同样是时光的记忆。有历史学者表示,要警惕各地普遍存在的破坏式维修,将维修文物变成复建文物。对于这些沉淀着时间与文化的物质遗产,如果不能保存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还不如抱残守缺,让残缺展现历史的真实,远比崭新的完整更具意义。

无论是对于公共文化古迹还是私人文物收藏,我们内心都应存有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有关文物保护部门,也应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普及文物保护常识,别让保护的善意,一再演变成焚琴煮鹤的悲剧。

新闻推荐

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暨市纪委常委碰头(扩大)会,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市相关文件会议精神,要求以“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改进作风,进一步加强监督

无标题

凤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叹息文物“美颜”变“毁容”)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