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曲是流行于安徽来安、天长,以及江苏南京等地的一个曲种。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白曲无文字资料可考。1980年访问来安县大英镇76岁老艺人贾树坤时,他说:据上一代口传,清光绪末年,白曲始在来安县南乡圩区一带演唱。每逢农闲和节日,有一些文化人,自发地为农民讲书谈史,至深夜方散。此时白曲为一人说唱,无丝弦伴奏。节目内容主要有民间生活故事和历史故事两种,有单行唱本,如《孟姜女》等。
至民国初年,一些年轻艺人便突破前辈框框,改革唱腔并试用胡琴伴奏,效果大增,听众日益趋多。
此后又由一人独唱,发展为三至五人,增加了帮唱和合唱。伴奏则由一把二胡增加到笛子、三弦、板鼓、脚铙等多种乐器。白曲采用方言语言说唱,乡土气息浓郁,其风格向来以诙谐、幽默见长,听众称其为“欢喜团子”。
民国十年间,学习说唱白曲人数增多。他们演唱新编曲目,尤其是《劝戒赌》、《戒鸦片》等,受到广泛欢迎。不久,又开始编演中篇曲目,如《过关》、《武松杀嫂》等,使白曲说唱曲目的路子越走越宽。与曲目发展的同时,唱腔也得到了发展。如以原“老梳妆”、“虞美人”等24大曲为基础,又吸收“陪送调”,“四季游春调”等76小曲。随之表演也有所发展,从呆板的坐唱,发展为站、坐结合,唱到动情处,还以身段、手势、步伐来表达人物情感和烘托环境气氛。伴奏乐器也由二胡改为四胡,演唱者持简板、瓷碟,其他人各持四胡一把。同时期形成了小型的职业班社。至此,白曲的演唱形式和内容,已趋完善。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来安县大英地区成为抗日根据地,彭正举白曲班成立,常年演唱于大英、水口、武集、汊河一带乡镇,颇有声誉。1941年,文山乡白曲班配合抗日宣传,在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集体创作,演出了《抵制日货》、《延安出发》等曲目,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歌颂革命圣地延安,歌颂抗日英雄,先后演出了近百场。1944年春夏之交,新四军来(安)六(合)办事处,在六合县竹镇召开群英大会,大英镇的彭正举班应邀演出了新创作的《打雷官》、《抗日英雄严独手》,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方毅,接见了演唱者,表扬他们演出成功,说“长了革命志气,灭了敌人威风”,并号召部队向地方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文艺活动。1951年,文化主管部门为了发扬民族文化,加强了对白曲艺人的关心和领导,鼓励演唱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白曲唱本编写工作达到了新的高潮。创作了《十唱责任制》、《十劝赌钱人》、《计划生育好处多》、《来河两岸风光好》等20多个曲目,演唱盛况空前。老艺人周天成、贾树坤等不但自己演唱,而且还注意传授子女,培养后人,使白曲的创作和演唱后继有人。
新闻推荐
来安攻坚项目打造“驱动轮”
来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