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戏又名洪山调。2006年12月 14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洪山戏渊源于皖东、苏北一带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主要流布于安徽来安、天长及江苏六合、仪征一带。
初期演唱,只是围桌坐念,加锣鼓过门,且唱且舞,无管弦乐伴奏。唱词多以七字十字为格律,腔调质朴粗犷,乐句简短,朗诵性强,乡土气息浓厚。后在扬州花鼓戏的影响下,并吸收了一些民歌小调,音乐唱腔逐渐丰富,于是形成了一个独具风格的地方剧种。洪山戏在清同治年间及其以后发展较好。据《来安县志》记载,该县有洪山戏班社几十个,其中以县城的朱月华班社、兴隆的姜有松班社、施官彭岗的胡锦先班社和吕正德班社最为出名。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新四军领导的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壮大,根据地的抗日文艺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洪山戏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洪山戏艺人,时在来安县抗协工作的王永泉等,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首次将反映民兵抗日斗争的《三字经》,改编成清唱洪山戏。接着又把传统唱本《刘文龙赶考》改编为《从军记》,受到了罗炳辉、方毅及范长江等人的赞赏和支持。不久。时任新四军二师政治部主任的张劲夫,亲自组织在《大众剧团》内开设洪山戏实验剧团,时任嘉山县县委书记的汪道涵亲自参加洪山戏剧目的改编和演出指导。时任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也特别喜爱观看洪山戏。这样洪山戏在以半塔为中心的淮南抗日根据地的16个县普及开来,演出了一大批现代剧目,如《保家乡》、《送郎参军》、《河南灾荒》、《老虎走了又来狼》、《西安事变》、《生产互助》、《小尖头扯工不扯牛》、《吴满有》、《二流子转变》等。
洪山戏原来只有“洪山调”、“大开口”、“小开口”等曲调。抗战时期.排演时装戏,为适应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对原来的洪山戏曲调进行了大胆改革,吸收了民歌、号子、小调,大大发展了唱腔。既有高无激昂的旋律,也有缠绵委婉的声腔;既可表达喜气洋洋的情绪,也能抒发悲伤忧琴的感情。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在乐器上,由原来的堂鼓:小锣、饶钹伴奏,增加了丝弦和弹拨乐器,使伴奏更加丰富了。生活小戏的表演,因吸收了民间舞蹈而活泼清新。已初步有了一套表演程式,也可以演出大戏,甚至某些武戏。
建国后,为传承和发展洪山戏这一剧种,来安县文教局文艺科长王永泉于1957年发起组建了洪山戏剧队。 1958年,来安县成立了专业洪山戏剧团。当时中国戏剧学院第一任院长任桂林、中宣部文艺局局长苏一平和戴临风等专门到来安县帮助挖掘洪山戏遗产,培训青年演员,指导创作和排练。整理创作了传统戏《秦始皇赶山塞海》、《金镯玉环记》、《六部大审》、《陈英卖水》等一批传统剧目。创作演出了《远征高歌》、《万山红遍》、《东风号角》、《红色儿女》等一批现代戏。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撤销了洪山戏剧团的编制。但多年来,在来安县农村中,其业余剧团、集会演出,仍经常演唱洪山戏。我们相信,洪山戏在人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滁州地方戏曲
新闻推荐
来安以项目为核心力促工业新突破
来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