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唇齿相依
陈顺成虽然仅有40岁,却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江湖”。他18岁那年,从福建老家漳州闯荡到安徽淮南做起了粮食贸易生意,经过15年打拼完成资本积累后,他突然有了一种“落地生根”的强烈渴盼。兴许是与粮食有着不解之缘的缘故,他做了一个大胆且又明智的决定,把自己“嫁”给全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并享有安徽第一粮仓盛誉的滁州,他的“嫁妆”就是在来安县汊河工业园创立一家“滁州金弘安米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大米加工和优质稻订单生产。在国家强农、惠农、扶农等利好政策的大背景下,陈顺成的发展顺风顺水:规划投资5000多万元的三期工程建设,已完成了60%,粮食加工总产值已实现了3个亿,一跃而成为安徽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滁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滁州市粮油加工“十强企业”;其注册的“北仔”商标,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公司生产的“北仔”牌大米,畅销广东、福建、安徽等地,并享有一定知名度;公司还先后获得“中国放心米”和8个品种的中国“绿色食品”称号。
采访中记者发现,农民利益是陈顺成做每一次发展决策的“风向标”,用他的话说,“唯有处理好与农民的这种唇齿相依关系,企业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大,企业的产业链才会增粗延长。”记者在厂区看到,陈顺成投资1000万元的6栋粮食立筒仓和日产600吨粮食的低温烘干线已基本建成完工,下个月即可投入使用。陈顺成说,届时,粮食散装、散卸、散存、散运的“四散化”现代物流体系,将有效帮助农户解决收获季节自家劳动力不足问题;低温烘干则使种粮农民在收割期间因连阴雨造成的粮食风险降低为零。据了解,这两项工程,在全省粮食加工企业均处领先地位。
放飞梦想
作为一家涉农龙头企业,陈顺成为农民创造的增收贡献并不局限在订单种植一项内容上,他还解决了300多人就业,使许多返乡农民得以享受天伦之乐。
装货工丁怀金自打“金弘安米业”一筹建,就在工地做小工,他的收入也从过去的每月平均600元,逐渐上升到了1500元,碰到忙时,1800元也是常有的事。老丁说,企业留给工人的空间很大,歇口气、请个假,自己都可自由把握,干到“退休”应该不成问题。“等下个月新设备上马,我们的劳动强度不但减轻,而且也不用上夜班了。”说这话时,老丁的眼中散发出熠熠生辉的期待与希望。从外地返乡进厂已两年的卸粮工赵长兵对自己的选择颇为得意:“粮食是生存之本,所以这个企业不会轻易倒闭和裁员,自己也不用担心三天两头奔波换工作,”老赵说,家门口干活实际“揣进”兜里的钱比在外地打工多,而且自己生活调道又能照顾家庭。
然而,陈顺成对企业目前的发展却不甚满意,他心中装着一个更大梦想:兴建一个大型粮食商贸城,使之成为全国粮食贸易集散地;成立一个农业发展公司,流转或承包农民土地,实行集约化、机械化经营,种植有机粮食、提高商品化档次,使自己的企业成为滁州市第一家产值超10亿的粮食加工企业。
面对记者“你对自己的梦想有多大把握”的疑惑,陈顺成信心十足,他说,公司高层已决定停止在外地的一切投资计划,集中财力在滁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公司集团化、产业化,全力打造粮食产、供、加、储、销、运一条龙市场综合体系,规划总投资将达到1.5个亿。
在陈顺成思路清晰的描述中,记者仿佛看到了新建的日产400吨优质米现代化生产线、拥有10万吨仓容能力的粮食收储公司、以稻糠生产米糠油的油脂公司、日加工500吨小麦的面粉公司、发电能力为1000KW的稻壳生物发电站、40万亩的订单种植优质稻基地正向我们走来。
有梦就有希望,我们衷心祝愿陈顺成的涉农企业早日跻身产值超10亿元粮食加工企业行列。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陈顺成的企业发展将会一直与农民利益同行!
新闻推荐
我市研究部署当前防汛工作
来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