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过半百的农村女党员,把村民当亲人,把工作当己任,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全体党员一起千方百计为村民服务,几经拼搏使当初一个欠外债26万元的贫困村一举脱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康村、文明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她常说:“大家选我当村支书是信任我,如果我干不出个样子来,上对不起党,下对不起全村的父老乡亲。”她就是来安县施官镇仙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华。
全心全意为村民
张志华今年已经54岁,在村里工作了15个年头,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能书记”。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张志华就是个无所不能的人,不管什么困难事,只要找到了她,就一定能办成。在她的心中,所有的村民都是亲人,曾经有一位村民常年患病,她知道后主动陪她去南京的医院检查治疗,结果治疗费用不够,她赶回家筹钱又送到医院。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计其数,不管哪户村民有事,总能看到她帮忙张罗的身影,不知道的人都以为她是这家人的亲戚,而知道的人却明白她就是亲人。
一腔热情成大业
张志华的两个孩子都在上海工作,爱人也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个人,爱人和子女多次要接她去上海,但她左思右想,还是离不开生她养她的这片热土,毅然决然地留下来当“村官”,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带领农民致富,投入到为村民谋利益、办实事上。
虽说她是施官镇14个村中唯一的女书记,但是仙山的发展却一点也不落人后。她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仙山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了村活动场所260多平方米、党员活动中心300多平方米,修建了群众娱乐场所,新修当家塘坝8处,清淤扩建渠道6公里,修建砂石路10余公里……
张志华为了带领全村一起踏上致富路,组织成立了仙山村皖康蔬菜经济合作社,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模式,申请绿色产品证书,以西红柿种植为主导,打造“一村一品”工程,建立以西红柿为主的五个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交易市场,村级集体收入逐年增加,农民每年仅种植蔬菜一项,人均增收两千元。
由于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仍然带病坚持工作。遇到身体不适的时候,她就冲上一碗糖水,边喝边安慰自己和村两委同事说:“没事,没事。”一次,她到镇政府办事,在路上昏到;群众发现后,立即送到医院抢救。当她苏醒过来时说:“我这是老毛病,不算什么,不能耽误办村里的事。”
默默奉献无私心
由于仙山村是施官镇较先进的村,各地来办事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张志华总是热心待客,经常亲自做饭招待客人,却从不报销一分钱的招待费,有时候因公出差,购买一些小东小西的,也从来不报销。翻开村里的账目,多年来几乎没有她经手报销的单据,村级债务也在逐年减少。作为一名女同志能有这样的胸怀、这样的大公无私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一次张志华主动去调解两户人家因土地纠纷引起的打架事件,等到事情调解好已经是凌晨了。这时正在下雨,田间地头一片漆黑,陪同她一起去调解的村干部闫如兵便开着耕田机送她回家。由于天黑路滑,耕田机在半路上载进了沟里,车虽然没翻,但是张志华却被甩出去2米多远,身上多处受伤,医疗费花了500多元钱,没要公家报销一分钱。
张志华原来有辆自行车,后来坏了,她就步行,村民都说:“你不骑车,这样走多费劲”。她说:“这样走走也好,遇到人能谈谈心”。她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村里的道路上走来走去。
在大量付出的同时,也获得了应有的荣誉。张志华多次被评为优秀村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并先后当选为县镇人大代表和县党代表。2008年还被滁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新闻推荐
我省首条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生产线投产
来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