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垂下,远远地看见,鱼塘村灯光闪烁。村部广场,三五村民饭后闲情,互拉家常。体育墙边,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
这频见的幸福场景,源于村里实施的“光明工程”。从今年3月起,新建的7个安置小区,开始安装路灯。村里有了收入,村民们才有了如此的“雅致”和享受。
在来安县半塔镇,鱼塘村并不“强势”。但是,这个村不等不靠,绞尽脑汁,发展集体经济,走出了路子。经过几年的储蓄,目前,鱼塘的账户存款已高达80余万元。“手有余粮”,让远近村落“眼红”。
鱼塘的今天,年逾花甲的村支部书记王仕见“目击”全程,了然于胸。
24岁干生产队长,31岁干支部委员,34岁任副主任,接着干了两年主任后,1987年,任村支部书记。细细算来,毋庸置疑,王仕见的青春都“燃烧”在了鱼塘村。正因为知情,根深,对群众有感情,王仕见成了集体创收的“总导演”。
鱼塘有林场120亩,水面百亩,闲房些许。租出去,村里“收成”不过4万多元。这点租子,小打小闹,杯水车薪,只能用于村里的“缝缝补补”、零星工程。
王仕见带着村两委一班人,合计另谋出路,依托实体,形成自我机制,实现可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功夫不负,2011年,鱼塘迎来转折——引入专门养鸡的嘉吉公司,发展阀门就此打开。
嘉吉流转120亩土地,办了6个鸡场。当年租金680元一亩,逐年6%递增,一签15年。去年,鱼塘进账10余万元。
村里考虑,“政企要分开”,不然扯不清、理还乱。2015年4月,成立鱼塘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实体,市场运作,发展集体经济。
公司诞生后,几单生意,便风生水起,不断掘金。
招来的嘉吉成了鱼塘的“摇钱树”。开春,公司组织数十人,为嘉吉栽树,人均创收3000多元,村里纯收15万元左右。安排20多人,替嘉吉做排水沟,人均创收2000多元,村里挣了3万多元。随后找工程队,为嘉吉修路,村里又有近10万元收入囊中。
发展中,每天产生的大量鸡粪又成了嘉吉的痛处。公司从此看到商机,和嘉吉老板沟通,由公司代劳,两清。公司组织人员,及时清理鸡粪,打包或散装,以80元一吨卖到山东寿光做蔬菜肥料。年产5000吨的鸡粪,将为公司带来“鸡金”40万元。目前,已有30万元进入村里户头。
有了钱,不能任性。按照三资管理制度,鱼塘财务由镇管。如此一来,不仅避免了“歪心思”,保护了干部,更让资金安全着陆。
“塘”里有“鱼”,自然不能忘了“三农”。这些年,鱼塘花了不少“银子”,用于惠民——给组组之间修了水泥路,村民不再是“老泥腿”;建了7座电站,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广袤田野沟渠硬化,一旦用水,轻起闸门,汩汩而入;安装路灯,亮化村组,有利治安……
村里想着村民,村民念着村里,“两好各一好”。多年来,鱼塘秸秆禁烧、水利建设、村容村貌等工作,都走在了全镇前列。
新闻推荐
美好乡村 梦里家园
来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