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新闻 天长新闻 明光新闻 全椒新闻 来安新闻 凤阳新闻 定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滁州市 > 来安新闻 > 正文

来安:跨越发展铸辉煌 砥砺奋进奏华章

来源:滁州日报 2015-12-16 13:07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 来安:跨越发展铸辉煌 砥砺奋进奏华章

“十二五”是来安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这座古老的城市发生了翻天巨变: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大道四通八达,广袤城乡蝶变为“美好安徽第一印象”;数十家央企和知名民企落地生根,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迅速扩张,县域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环卫保洁进组入户,绿色生态成为新常态,美丽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记得起乡愁……

这五年,来安紧紧围绕“奋力追赶盱眙、实现三超百亿、进入全省前列”的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健康发展、绿色发展,五个文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更加公正和谐,百姓生活日益美好。五年来,该县先后增添了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20多张新名片,来安这座千年古城散发出无穷魅力。

■  韩先秀 朱守晶 赵正平

山野风车转来绿色能源

改革扬帆  释“红利”增活力

“过去最怕无抵押贷不到款,现在政府、银行都支持我们,我们生产经营更有信心了!”今年张山乡绿康蔬菜合作社的负责人丁志国从县里“风险担保基金”成功贷款50万元,新建了70亩蔬菜大棚。

一直以来,涉农贷款普遍面临“无人担保、无物抵押、银行不放”的融资难题。为促进“三农”发展,来安县2013年实施金融创新工程,出资成立“风险担保基金”,融通农业金融血脉。由县财政每年拨款300万元,家庭农场筹措200万元共同设立基金,县农商行按5倍乘数级放大信贷额度,对有好项目、有好技术、能苦会干懂经营的家庭农场实行应贷尽贷。此举受到农业大户热烈欢迎,该县目前已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8690万元。

改革永远在路上。十二五期间,来安县持续发挥财政资金“种子资源”的放大和撬动作用,不断放大农业发展“资金池”,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今年紧紧抓住省财政厅、省农委开展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试点工作的契机,成功申报试点县,并获得拨付试点县省级财政资金600万元。县里安排200万元配套资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缴纳贷款额10%保证金作为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由银行按照存入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提供不低于1:5的信贷额度发放助农贷款。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220万元。金融活水让农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富了民,不能穷了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繁荣农村、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物质基础。2014年县、镇(乡)领导在调研中发现,全县130个行政村其中经营性收益少于2万元的经济“空壳”村有89个,占村级总数的68.6%,集体经济基础较弱。村里没钱,一些自然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充分保障。2014年,该县启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即2015年底,全县范围内消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2016年底,全县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2017年底,全县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该县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在引进实施生产性项目上下功夫,拓宽增收门路,促进集体经济和农村产业发展。县里拿出真金白银,每年安排180万元的奖励资金,扶持和奖励增量和增幅前15名的村级组织,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由县四个班子26名领导成员、97家县直单位、89家规上企业联系空壳村的制度,通过信息共享、项目扶持、技术资金支持等举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今年以来,全县共落实发展帮扶资金56万元,落实扶持政策11项,落实支持项目18个,村集体经济枝繁叶茂。截止目前,该县已全面完成消灭经济“空壳”村的任务,全县130个行政村累计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收入711.24万元。

权力进笼子,责任担上肩。十二五期间,该县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的总要求,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动简政放权,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入手,对县政府及所属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先后开展了五轮清理,共取消行政审批项目305项,项目平均办理时限减少到4.5个工作日。梳理乡镇政府和县直部门行政处罚、行政给付等行政职权,精简1622项县级政府及部门权力事项,减少45.9%。该县在注册资本金、行政审批、经营场所等方面为市场和企业松绑,深入实施了“一照多址”放宽经营场所限制、全面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实行“先照后证”后置审批等多项改革措施。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活力的“乘法”,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调动了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统计数据显示,该县先后成功注册企业2713户,注册资本达91.8亿元,分别增长52.7%和82.8%。

经济破浪  促转型提效益

小橡皮摆进了美国沃尔玛超市,备受消费者喜爱。来自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区图强文具股份有限公司的纳米无尘橡皮,因其环保无尘、造型美观,在国际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

而在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盛世高科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科技范”十足的城际动车组电动外端门也让人眼前一亮。企业自主研发的自复位功能,赢得了中车集团青睐,为广东等地的城际动车组配套。

五年来,来安县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文具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包括图强文具在内,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区已有26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达10亿元,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安徽省重点扶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78家,协议引进资金93.18亿元,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能够生产轨道交通装备七大构件168种主要产品中的70种,是中车集团零部件重要生产加工基地,获批“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填补了滁州市乃至安徽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空白。

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的加速崛起,是来安县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生动见证,也是该县攻坚克难、实干兴县的真实写照。沿着“十二五”规划的行动纲领,五年来,来安县委、县政府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在经济建设的蓝图上画出一条条漂亮的上扬线。预计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86倍;规模工业增加值52.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5倍;固定资产投资178.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财政收入17.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7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外贸进出口1.89亿美元,总量是“十一五”末的2.7倍。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主推手。“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引进项目50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9个,其中亿元以上219个、10亿元以上22个,实现新建续建项目到位资金642.56亿元。

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持续推动下,来安已形成以工业经济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结构,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则逐年上升,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9:51.5:27.6调整为2015年的16.9:56.9:26.2,二产比重上升5.4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3个;完成技改投入3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两个省级开发区成为经济建设主战场。该县先后投入43.9亿元加强两个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面积达21.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01家,实现财政收入31.1亿元,开发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强。预计“十二五”末,全县工业化率达48%,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比2010年提高27.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12.0%,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数达2000余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1%。

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粮食生产“十二连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12个,大英有机稻米示范区、嘉吉养殖示范区、舜山苗木花卉示范区、张山蔬菜示范区、半塔葡萄示范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加速发展壮大,大英有机稻米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累计新增家庭农场7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94个;累计流转土地31.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4.6%。预计“十二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22.44亿元。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量。限上商贸企业总数达119家,是“十一五”末的4.6倍。商贸物流产业初具规模,南京湾商贸物流园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金太阳装饰城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乡村旅游渐入佳境,白鹭岛创建国家4A级景区,景华生态园和皖东烈士陵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旅游收入8.4亿元。预计“十二五”末,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5亿元,年均增长12.3%。

民生优先  享成果获尊严

“是好政策,让我圆了创业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路国贤,在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顺利贷到了10万元的无息创业贷款,在来安县三中对面开了一家名为“Change小舍”的盘发美甲小店,店面不大却装饰精致。“十二五”以来,来安县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累计投入32亿元,保障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项重点民生建设,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尊严。

“尊严”来自于不断增长的收入,更来源于自身价值的体现。“十二五”期间,来安县全面开展就业工程,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控制在4%以内。初步形成了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以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再就业援助计划”“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等再就业工程。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就业困难人员,优先提供岗位信息,优先安排上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全力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惠民政策,为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的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等提供创业贷款。

五年来,全县共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126场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为641家企业招工4.45万人次,实现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9.86万人;帮助9690名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32名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妥善安置,成功开发公益性岗位450个,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153万元。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人民收入稳步提高,带动了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形成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群众的幸福感还来自更加完善的保障。十二五期间,来安县不断健全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一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历史欠账得到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梦想照进现实,群众福祉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截止“十二五”末,来安县五项社会保险共征收社会保险费13.72亿元,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达到92%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100%。医药卫生改革深入推进,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大病保险省外即时结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逐步完善。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快速提高,   

5年来共建成廉租房、公租房近5000套,安置房约9000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约700万元,惠及近8万城乡居民。

来安县汊河镇相官村的郭欢再也不用为看书而发愁了,县图书馆汊河分馆开馆的那天,放假在家的他特意起了个大早,第一时间去办理了一张图书借阅证。

“书迷”郭欢在校泡图书馆是他最大的爱好,以前周末一回家,他就为无书可看而烦恼,有时候为了借本书,他不得不跑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县城图书馆。“有了这张借书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借书和还书,真没想到,咱村里也能享受到正规图书馆的服务。”12月10日,郭同学迫不及待得向笔者展示他的借书卡,高兴地合不拢嘴。

来安县自2014年11月开始在全市率先实施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试点,并在2015年1月底正式启动该项目。在全县构建了以县图书馆为总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为分馆,130个村、8个社区农家书屋为流通服务点的图书馆一体化服务网络。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由县总馆统一采购和配送,每个分馆按照县图书馆各图书室标准,全部配备了图书管理软件以及门禁、冲消磁器、电脑计数仪等硬件设施,并为读者配发了统一的借书证,通过书刊借阅“一卡通”,还可实现总馆与分馆之间的通借通还。

此外,为进一步增强总馆的服务能力,该县还特意调拨资金,为图书馆配备图书流转车一辆,主动破除公共图书馆的“篱笆墙”,推动图书流转,让文化资源“转”起来,让“死书”活起来。该县2014年采购图书3600册,并从馆藏中挑选一部分图书,为每个乡镇分馆配发500册(各乡镇图书无复本)从2015年1月份开始流转,每半年流转一次(村农家书屋原配发图书作为基本藏书不参与流转)。2015年,县图书馆把各乡镇分馆原有5万册图书进行编目加工,参与流转,包括总馆原有的8万册图书,各中学图书馆13万册,截至目前,全县可参与流转借阅的馆藏图书达到26万册,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阅读需要。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丰富

轨道交通成长为支柱产业

生态福利进万家

环卫市场化保洁进组入户

首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9月28日诞生

城乡统筹  换旧貌展新姿

江北福地美好县,来之则安幸福城。十二五期间,来安县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契机,建立宜居、宜业新家园,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来安这座位于苏皖交界的县城以其优越的区位和良好的生态饮誉大江南北,被称为“长三角休闲胜地”和“南京的后花园”。

五年来,该县牢牢把握南京江北副中心的目标定位,致力于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十二五收官之年,该县城镇化率预计达到43%,比201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人均道路面积22.13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121%。在提量的同时,该县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保证城市建设“量质齐升”,目前该县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97平方米,是2010年的3.5倍;建成区绿地覆盖率31.36%,比2010年增长213.6%,2014年该县成功创建为“安徽省园林县城”;此外,十二五期间来安还新建了来城和汊河两座污水处理厂,使该县污水处理实现了从无到有,目前该县日处理污水能力5.5万吨以上,污水处理率达92%。

在狠抓城镇建设的同时,来安县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突出特色、创建品牌的要求,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2012年10月份研究出台了来安县《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制定了《来安县美好乡村建设五年总体规划》。截至“十二五”末,该县累计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已成功建设19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突出,特色明显的示范村,初步形成“点上有特色、线上有亮点、面上有规模、整体大提升”的美好乡村建设良好态势。2013年度首批5个示范村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2014年8个省级示范村也已建成,目前该县 “一村一品”示范村已有省级6个、市级15个,舜山镇林桥村于2015年成功创建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广袤乡村,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隽永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来安县深入开展了以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为主要内容的“三线三边”环境整治行动,并以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逐步向薄弱环节延伸。通过多次专项整治行动,该县对公路沿线进行了分步骤的全面整治,共清理乱扔乱倒、乱堆乱放6000余处,完成墙体刷白60余万平方米,整治路肩、栽植行道树,建成了宁洛高速万米千亩森林长廊。出重拳集中整治乱搭乱建,强制拆除非标、横幅及道旗600多块,并利用市场力量,引入合作商家,改造店招店牌1034户,合计2.1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环卫市场化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模式,将所有乡镇、行政村和“三线三边”沿线的生活垃圾清扫、保洁、运输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进行市场化运作,广袤乡村呈现出天蓝、地净、水清的美好生态景象。

用绿色妆点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五年来,来安县紧持高起点、高标准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园林县城。一张张生态系统的绿色蓝图,凸显出匠心独具的科学规划。该县绿地系统规划以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综合城市布局和未来发展空间等各方因素,赋予来城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描绘出“绿与城市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老城区绿化融汇人文、生态景观,彰显自然和谐的老城魅力;新城区则突出融通发展,体现品质、休闲、明快的新城风格,致力在全县构建一个环城绿荫围绕、滨河水清岸美、道路绿带相依的景观生态格局。来安城市绿化建设有了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县城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27.3%、31.2%和8.9平方米,形成了以大绿化为基础、公共绿地为重点、道路绿化为网络、小区绿化为依托、街头绿地为点缀的城市绿化体系。

义诊下乡惠民

小文具带动大产业

嘉吉成为现代农业领头羊

界牌古民居引起无限乡愁

冬桃飘香引客来

让城里人羡慕的美好乡村

民族村让回族人安居乐业

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被誉为“鸟的天堂”的池杉林湿地

■ 图由来安县委宣传部提供

富有现代气息的汊河新城

新闻推荐

青山金山两不负 宜居宜业美乡村

青山金山两不负 宜居宜业美乡村

来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科技扶贫助农增收2016-01-07 13:06
评论:(来安:跨越发展铸辉煌 砥砺奋进奏华章)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