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刊讯 在演出中,他负责耍流星、倒踢、下腰等高难度动作;平时排练中,他负责场面调度、演员动作和表情的编排;闲暇时,他又在操心服装、道具等后勤保障……从40多年前学习流星赶月,到现在成为正式“掌门人”,已近古稀之年的谭健老先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流星赶月的情感,也成就了自己成为一个。
民间舞蹈流星赶月,孕育、产生、发展、传承唯明光津里街独有。相传明万历年间,位于七里湖畔的津里镇,每逢正月闹花灯,数十人手持“流星球”,为花灯表演“打场”。后清道光年间,几位文人根据二十八星宿刘秀下南阳的传说,编排了有故事情节的舞蹈表演,“打场灯”逐渐发展为有人物、有故事、有主题内涵的流星赶月沿袭下来。
上世纪60年代,20多岁的谭健在参加农村业余文化活动中接触到流星赶月,起先只作为一名普通演员参与表演。或许是看到这年轻小伙很上心,老艺人们对他的传授也就没有了保留,每回都特地点名指定他担任表演的组织者。在师傅们的口传心授下,谭健掌握了更多的表演、编排、制作本领,对流星赶月的要领也渐渐了然于胸。
虽然继承了老艺人们的“衣钵”,不过“要让流星赶月更有出路”的念头在谭健的脑子里从未消失过。他创造性地将原本普通的“流星球”改为电珠光的发光球,这样表演不仅可在夜间进行,而且亮度也由不可控变为可控。在一次次编、导、演的过程中,流星赶月越来越出彩,谭健也成为了一名“实力派”。
(实习生刘玉叶 记者卢晓东)
自编自导自演的“实力派”
图为谭健在“授课”(资料图)。
新闻推荐
“门前三包督察通报”是怎样出炉的?眼下,记者将跟随市文明办、市城管执法局(市容局)、市直工委等多部门一起,对滁城近万家单位“门前三包”的落实情...
明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明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