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个上午,忙完家务的明光市苏巷镇吉庄村民陈培望,去给刚栽插的一块稻田补水。
与往年争先恐后、日夜守水的情形不同,这一次,老陈显得气定神闲——挖开田边缺口,女山湖的水便从硬化的二级渠道汩汩流入。
早些年,苏巷镇大部分渠道不畅,淤塞渗漏严重,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田灌溉难、农民用水难矛盾突出。特别遇到干旱,农民抢水、争水现象时有发生,80%农田成了“望天田”。调解农田灌溉纠纷,基层干部最为头庝。
改革用水管理模式,是苏巷镇走出的第一步。镇里在全市率先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电灌站负责人被推选为协副会长,各村书记、主任、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为会员。每当提机抽水时,大家共同协商,议定水价,自主管理。
“农水协”成员都是义务的工作人员,不拿农民一分钱。由于农户参与灌溉管理,因此用水也相对灵活。具体变现在:有承包水,即经商议每亩交多少钱后,可以享受全年用水;有按每亩收费的,也有按台时计费的。如今放水极为简单,负责看管渠水人员拿着涵闸摇把即可轻松操作。由于缩减了渠道看水人员,为农民用水节约成本每亩至少25元。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成立,彻底摆脱了以前群众守水、争水和抢水历史,政府卸下了包袱,还保证了粮食增产、农民丰收。
过去渠道“最后一公里”成了灌溉短板,农民只能望水兴叹。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争取300万元资金,用于渠道末梢的清淤加固。近年来,为从根本上彻底破解这个难题,苏巷镇经多方努力,争取到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资金2642.1万元。分别完成涧东电站和戴巷电站两个国营电站技术改造,更新了机器设备。对涧东电站20千米主干渠和14千米支渠进行拓宽硬化,同时修配了涵桥闸270座;对戴巷电站灌区一、二级主干渠清淤硬化11.8千米,支渠道修建U型槽11.5千米;修建涵桥闸200多座。
自从“小农水工程”实施后,种粮成本大为减少。每亩稻田收成由以前的4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600多公斤。每亩土地收入由以前的96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450多元。
新闻推荐
八年磨一剑出鞘更光明
明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明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