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说:“朱元璋妈在尿布滩晒尿布,被刺挂烂了,对这刺说,你不能往下长吗?这刺就往下长了。”那刺是滁州乡间常见的老虎刺,早年农村人常用来扎菜园的篱笆。那刺为什么会听他妈的,我不解。父亲又说:“朱元璋是皇帝,金口玉言,他妈也就是金口玉言。这刺是她封的。”我所知道的朱元璋,即滥觞于此,所以铭记。
此次去明光,终于见到尿布滩。是赵府村不远处,高出周围农田十来米的一处高地,周围长着不少灌木,与一些著名的名胜地高树参天殊不相同。兴匆匆攀上去,只见绿油油一片麦苗,有些喜人。找了半天,却没有找到我挂怀多年的老虎刺。倒是滩下的湖,碧波粼粼,岸边散落七八丛芦苇,苍黄的叶子托着一束束白花,萧索的风中,舒展着“蒹葭苍苍”的意蕴,透着几分辽远沧桑之感。
就不能不说湖了。原来也是有来历的,叫香花涧。朱元璋生后,其母陈氏到溪水边浣洗,从上游飘来一块红绫。朱家贫穷,无以为襁褓,红绫恰好物尽其用。红绫被后人称为红罗幛,出水即干,奇香四溢,熏得溪水和岸边花草也芬芳氤氲,溪水因此得名花香涧。据云涧边原有花香寺,惜已难寻遗迹。
作为朱元璋的出生地,这里的山川风物,关联朱元璋的比比皆是,有些是传说,难辨真假,但有些物证和与之相关的书证,却是信而昭昭的。
跃龙冈碑。位于香花涧边赵府村边冈头,高约2米,正文为“跃龙冈”三个清晰大字,毎字高0.44米、宽0.33米,阴刻楷书,笔意雄浑,圆转遒劲,有厚重的历史感。石碑中还镌有边款:上款为“万历三十年岁次壬秋中秋谷旦”;下款为“直隶凤阳府泗州盱眙知县王立石”。惜文革中毁坏,只残存三分之二,现连同碑座一起藏于明光市文物管理所。万历三十年为公元1602年,距今已410余年。
圣祖灵迹碑。原碑立于赵府龙泉寺大殿内,由盱眙县许经世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癸丑镌刻。原碑高2.10米,宽0.8米,碑额为紫色大理石,两侧和上端有浅雕的双龙图案。碑额正中阴刻篆书“太祖灵迹碑”字样,背面碑文记述朱元璋当年在此诞生情况和功德。1933年,汪道涵的父亲、时任安徽省通史馆嘉山县志采访员的汪雨相先生曾抄录碑文。遗憾的是此碑现亦残。
与上述物证相对应,明朝万历年间李上元、丁士彦的《帝里盱眙县志》,其首页上的《圣迹图》对上述山川风物大多有明确标注。记述朱元璋出生在此的古代文献还有:明正德《盱眙县志》,明嘉靖《泗州备遗》,明泗州知州曾惟诚《帝乡纪略》,明郎瑛《七修类稿》,王文禄《龙兴慈记》、明文林《琅琊漫抄》,清康熙《泗州志》,清乾隆《盱眙县志》,清同治《盱眙县志》,清光绪《盱眙县志稿》等。此外,民国《盱眙县志略》,汪雨相《嘉山县志》手稿,1999年版《凤阳县志》,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等著,也确载朱元璋出生在明光赵府村。
赵府村周遭风物及相关书证,如同当今出生证,证明了朱元璋就出生在明光赵府村。
有了出生证,明光人就理直气壮地说朱元璋是明光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著文出书开研讨会,大有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貌之势。朱元璋是明光人,就不能再是凤阳人,凤阳人当然不愿意。且不说明皇陵、中都城、传唱中外的《凤阳歌》了,就是朱元璋自己也曾说是凤阳人,其自述的《皇陵碑》上清楚写到:“皇考自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钟离那块地方自洪武七年改为凤阳县,这既是物证,也是书证,难道不是出生证?若举传说,若数风物,若列史料,那又岂是明光能比得了的?读双方争论文章,颇有剑拔弩张,不共戴天之势。
新闻推荐
明光造林绿化提速提效
明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明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