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加快老城区道路改造方便群众出行见闻
本报记者张 杰 本报通讯员秦 浩袁恒金
明光市在积极打造新城的同时,加快老城区道路建设,着力解决人口稠密区群众出行难,重视锦上添花,更加重视雪中送炭。
日前,记者走在正在铺设水泥路面的常青路,看到铺设的路面有6米宽;这里人口稠密缘于附近有明光一中、实验小学,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约12000多人,近1公里的老街每户门前搭建的老棚子因为影响通行,在道路改造之前被全部拆除了;忙着进城办事的农民告诉记者,这条路东到板桥,西到实小,是黄庄、卞庄、大庙里等村进入明光城区最便捷的一条通道。以前这条路坑洼不平,晴天车过一身灰,雨天车过一身水,周边居民苦不堪言,早就该修了,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公安路是明光比较繁华的地段,每天人流量都比较大,以前路面坑洼不平,特别是下雨天,店里家里弄得到处都是泥和水。现在好了,总算告别了泥泞和肮脏的道路。”大头鞋城老板蔡启军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时获悉,总投资350万元的广场路、学堂路、公安路、常青路和中心路等老城区五条道路的改造提升工程已经全面铺开。近年来小汽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大货车穿梭在商铺门店之间,青石小路已不堪重负,路面坑洼不平,污水随路流淌……对老城区的道路进行改造,成为群众的共识和迫切的呼声。
在常青路和中心路施工现场,工人们依然在紧张地忙碌着。“这条路叫常青路,近期雨水较多,影响了施工进度,但是要抢抓时机,加班加点地干。”陪同采访的黄郢社区党总支书记吕明成告诉记者。
“你们看,这一车泥浆有一点稀了,会造成路面高低不平,泥浆要稠一点,搅拌均匀了。”工程施工群众监督员李吉胜告诉施工人员。
中心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纯余边走边介绍,汪道涵故居、老炮楼、大巷口、红旗饭店及一些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有些建筑早已破坏,有些建筑还依稀可见。“这条道路承载了老明光人的旧时记忆,见证了明光的发展轨迹,明光厚重的历史在这里沉淀。熟悉的青石板、繁华的商铺、南来北往的人群,是老明光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的永久回忆。”李纯余告诉记者,“中心路改造将采用仿古大理石铺设路面,和原先的青石板比较相似。原先的青石板由于年代久远,损坏较为严重,不适宜再铺了,所以改用仿古大理石,就是要明光人在此能找到历史的回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心路开工仅半个月,常青路已开始浇筑水泥路面,广场路、学堂路、公安路的施工人员正在做一些配套设施建设,开始铺设水泥路面,早开工的4条路改造已近尾声。
老城区道路协调保障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五条路改造坚持整治、改造、新建、管理相结合,做到与路面改造同步、与配套设施完善同步、与环境卫生治理同步、与公共秩序整治同步,通过对城区小街小巷的综合整治,达到路面平、管道通、道路洁、街道畅、秩序好、路灯亮、设施全、杆线整、绿化齐、环境美,进一步改善老城区面貌,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
新闻推荐
明光着力解决农民安全饮水问题
明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明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