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亲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手执教鞭,兢兢业业奉献40余年;他自己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现已执教近30年;他的儿子高考时第一志愿填报师范学院,2005年走上了三尺讲台……在滁州实验中学,有这样一个“教师世家”,一家三代五人从师,演绎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感人故事,将教育的“香火”代代相传,同时也见证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
今年56岁的徐元力,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中文系,是滁州实验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他的父亲毕业于安徽省劳作师范,母亲毕业于滁县师范,曾在南谯区乌衣小学、沙河小学、担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他的妹妹是滁州一小语文老师,他的儿子是滁州实验中学的物理老师。徐元力告诉记者,他们的家庭很普通,在学校与学生朝夕相处,回到家,一家人的话题也总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校园生活,这就是他们“教师世家”的别样生活。
“学习靠自己,不靠父母”
“没有比其他学生多上过一节课,没有多补习过一道习题,现在想想,父母对我的学习完全是放养。”这是记者询问徐元力和他的儿子徐峰,身为教师子女,父母对自己学习的要求时,二人共同向记者说出的一句话。
徐元力告诉记者,父母对自己、自己对子女,有一点共通的教育方法便是主张自主学习。父母从来没有刻意要求自己有怎样的成绩,他儿子的成绩单,自己也从没看过一张。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师子女的唯一‘特权\’是看书”
新中国成立前夕,徐元力的父亲在南谯区乌衣小学开始执教生涯,1954年,母亲也走上教师岗位。因为当时环境影响,随后的多年时间,父母不断变换执教学校,徐元力也在南谯区多个乡镇的小学、中学“流转”。
徐元力告诉记者,父母都是规规矩矩的普通老师,但作为教师子女唯一可享受的“特权”便是有很多书可以阅读。上小学和中学期间,他能将教师办公室的书箱不知“倒腾”多少遍,每个学校图书室收藏图书也基本翻了个底朝天,而这些阅读都是自己以后学习的宝贵财富。
采访手记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看着眼前头发花白的徐元力老师、看着讲台上朝气蓬勃的“80后”徐峰老师,记者突然发现,也许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教师世家”的无私付出,才有了寒窗苦读学子们的金榜题名。今天,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就让我们一起向所有的老师道声祝福:节日快乐!
“在学校喊老师,在家喊老爸”
虽然父子俩都在滁州实验中学教书,不过徐元力告诉记者,自己每天开小车,儿子每天骑摩托车,两人还很少一道上班、回家。平时在学校里碰着了,儿子会很恭敬地叫一声“徐老师”,不过回到家便立马改口叫“老爸”。
“老爸有一张课表,我也有张课表,都是妈妈收着,我们俩课程安排时间不一样,所以很少一同回家。”儿子徐峰对记者说。不过徐元力告诉记者,自己可是记着儿子的课表,比如说,昨天上午三四节儿子就有物理课。对于儿子选择当老师,自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记者曹建中 卢晓东)
新闻推荐
6·特别关注老郑,家乡人“顶”你怀揣着美好的梦想进城打工,却患上了职业病,鉴定赢了,官司赢了,虽然得到了一定赔偿,却远远不够支付看病的费用。滁州市南谯区农民工郑身贵的窘境引起了国家...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