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中心前的水景。 市政务中心平面图 政务中心大楼门前红旗飘飘。
中都大道、龙蟠大道、南谯南路、同乐路,四条主要城市道路交叉围合,包裹着一大片地块。远远望去,地块内的一座庄重典雅的四合院式建筑给人以气势磅礴的视觉冲击。“四合院”的四个对角,是四处繁忙的工地:长长的机械吊臂从钢架结构中探出,建筑工人川流不息,一切都在有序进行。这里,将是滁州今后的政治文化中心。
四合院式设计的政务办公大楼寓意着天圆地方、亲和为民的内涵,四处繁忙的工地上建起的将是今后滁州的现代化公益性展馆——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在这种方式的规划下,“政治”中心四周充分洋溢着文化、科技的气息。再加上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滁州政府职能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开放性浓缩成为20万平米的样本,对外透视。
气质——
政治、文化、休闲相融
政务办公大楼的正南和正北方向,是两个开放型广场,分别连接着龙蟠大道和同乐路。现如今,南广场的容貌已经展现出来——政务办公大楼前约3万平米的区域内,长方形条石铺设的地面饱含现代气息,郁郁葱葱的灌木、花草组合成的绿荫带,以及大面积的景观喷泉按对称结构,分立在广场东西两侧。
眼下,工人们忙碌地清扫着广场上的灰尘,并在为广场的路边牙石做最后修葺。按照规划,政务中心南广场将一路延伸,跨越龙蟠大道,在对面的一大块区域内,叠加喷泉水景、绿色植物和休憩场地。在规划效果图中,政务中心内各建筑物与开放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理念:将政治和文化架构在对民众全方位、立体式开放的基调上。
从2009年2月10日开工建设(商务中心、档案馆于当年5月10日破土动工)至今,两年的磨砺,让政务办公大楼的形象完全显现出来。不久后,众多政府职能部门将陆续迁入崭新的政务办公大楼,方便民众问政。这将改变目前滁州政府职能部门办公地点位置分散的现状,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动性,促使行政事务办理简洁、高效。相对而言,后者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前者。
背景资料
政务中心总占地面积20万平米,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米。其中,居于中央位置的政务办公大楼约9万平米(含商务中心、档案馆),位居四角的“四馆”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米。政务办公大楼共10+1层,建筑高度45米,于2009年2月10日开工建设;“四馆”于2010年4月30日开工建设。政务办公大楼前南广场面积3万平米,由广场、绿地、喷泉等组成。
定位——
前瞻性的“四馆”建设
在轰鸣的机器与尖锐的金属摩擦声中,政务中心“四馆”主体建筑已经雏形初现。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整体规划设计的“四馆”,在建筑结构、功能定位、方位布置上饱含寓意——博物馆承担着回顾历史的重任;规划馆则侧重展望未来;图书馆的定位是承载着知识的传播;科技馆内将浓缩现代化的科技知识与成果。
具体空间布局上,在政务办公大楼西南角为博物馆,按顺时针方向,其余三个角分别依次对应着科技馆、图书馆和规划馆。尽管内部结构尚未呈现,但此前透露出来的设计理念让建设中的“四馆”更富科学性与前瞻性。按预期设定,以博物馆为例,其外立面将以时间的岩壁形象出现,寓意厚重;主入口内凹设计,引导现代人进入探寻历史的时光隧道;整体建筑形象设计采用模数划分的竖向石材表面与线性玻璃幕墙相结合的方式,在富含历史感、文化味的同时,流淌出现代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四馆”的建筑布局在保证行政中心完整性的同时,设计理念还细化到确保建筑与行人之间良好的视线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呈现出沿城市道路形成渐次退让的舒适的城市形象,诠释着“开放的滁州”。
(记者方铭嘉/文
记者计成军/图)
※
“大滁城”重点工程竣工项目扫描
新闻推荐
10月23日,阿朵老师和她的编导队伍一行8人在滁州“驻扎”。阿朵老师告诉记者,团队中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来到滁州,大家便相约去逛了趟琅琊山,“走在琅琊古道上,这里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却有最朴...
滁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滁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