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这一“短腿”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而农村人才紧缺是当前困扰各级政府与农业部门的难题。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江苏张家港市与扬州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为本地定向培养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业农村人才,探索了一条定向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新路径。
李志忠
一、张家港市定向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做法
从2010年开始,张家港市与扬州大学合作开展农业人才培养工作,截至目前,扬州大学“张家港班”已累计招收六届共计175名学生。前三届95名学生已毕业,全部分配在乡村(社区),从事农业农村工作。此外,张家港市农委为把热心创业的农村有志青年培养成真正的职业农民,累计进行了九期共550人次的培训。目前,他们中有的已成为粮食种植专业户,有的办了养殖场等,涵盖了水稻、小麦、果品、蔬菜、水产和畜禽等产业。
1.搭建农业人才培养新平台。培养对象为当年定向报考扬州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志愿从事基层农业工作,并自愿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的张家港籍学生,单独组建“张家港班”,享受免费教育政策,规定学制内的学费全部由张家港市财政资助。
2.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新理念、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培养定位,扬州大学将农业技术类课程与农业经营管理类课程相融合,专门制订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三双两段制”人才培养模式。
3.探索农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张家港班”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学校选聘骨干教师担任校内班主任,地方选派职能部门业务骨干担任校外班主任,组织协调寒暑假学生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注重思想引领,开展网上党校、成长在乡村等活动,不断坚定学生“学农、爱农、兴农”信念。
4.探索农业人才就业新思路。学生毕业前,校地双方专题研究该班学生就业工作,明确了“按需设岗、优生优先、双向选择、合同管理”工作原则。张家港市结合户籍情况,把农业农村人才分配计划全部落实到村和涉农社区。学校根据学生在校表现综合排名,凡排名前十名的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有优先选择权,各区镇按照毕业生意愿进行双向选择,优先录用本区镇户籍毕业生。
二、校地合作培养滁州市现代农业人才的对策建议
张家港市的这一做法,近年来已得到江苏扬州市、常熟市、苏州太仓市等多地借鉴推广。课题组认为,滁州作为农业大市,发展现代农业同样可以借鉴张家港市推行现代农业人才定向培养的做法。
(一)校地合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目标
1.加强服务农村基层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开展校地合作培养模式,可通过“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方式,每年选拔本地应届高考生到农林院校学习,重点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素质较高的具有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基本理论和技能等工作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经此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较非合作培养的大学生,因为有了“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教育引导,有了“定向培养”的协议要求等,从而奠定了他们扎根基层,在广阔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基础。
2.加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必须以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为目标。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看,当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重视和加强职业农民培育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对当前滁州市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新生劳动力务农积极性不高现象,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要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通过“短、平、快”的短期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又要通过各种措施让农村青年愿意学农、真心爱农、踏实务农,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二)校地合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措施
除安徽农业大学外,滁州市域内涉农类高等院校有安徽科技学院,涉农专业有滁州学院和两所高职高专院校,这为滁州市培养发展现代农业人才提供了很好平台。
1.建立“多位一体”的“双重管理”体系。校地合作培养模式下,地方政府自然成为人才培养的管理方之一,高校不再唱独角戏。校地双方应紧密配合,在专业教师配备、生源选择、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就业安排等方面,建立起相互依托、互相沟通与协商的“多位一体”、“双重管理”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2.注重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针对滁州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人才需要,选定一批具有示范带动能力、经济和产业前景发展好的种养殖基地(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农村人才的示范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从而培养出适合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3.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培养水平。为避免政府“订单式”培养可能导致学生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校地双方可通过制定“择优用人、优生优先、竞争配岗、公平公正”的就业管理制度,促进培养对象在校期间不断勤奋学习、保持竞争活力。
(三)校地合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政策保障
1.建立领导机制。建立起由组织部门牵头,农委、高校具体负责,其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2.制定培养规划。根据滁州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制定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加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型人才、农村服务管理型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滁州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加大投入力度。市、县政府应设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培养专项资金,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纳入年度预算,增加专项投入。一是资助高校对口招录的“现代农业人才班”学生的学费;二是支付新型职业农民的特色专业培训费;三是用于支持“现代农业人才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基地建设;四是用于扶持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示范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成长。(作者单位;滁州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汪建中在参加市政协机关第二党支部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时强调 把初心使命化为履职尽责的行动自觉 凝心聚力推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吕静远)12月11日下午,市政协主席汪建中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市政协机关第二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组织...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