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行医十八载。在椒陵大地的山林间,他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口碑,赢得当地3000余居民的尊重与信任。
为了留住他,当地居民屡屡摁下鲜红的手印。他的事迹传开后,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沈浩精神先进个人、“全椒好人”……种种荣誉纷至沓来。相关部门亦将其作为典型,申报“安徽好人”。
但在他的眼中,没有什么比当地人口中的一句“王医生”更值得牵挂。他的名字叫王永和。面对鲜花与掌声,王永和说,只要当地需要,“我会永远留在这里”。
十八年后,全椒县石沛镇孤山村依旧保持着原始且自然的植被风貌——葱郁的山林,清澈的山涧。偶有松果落地,发出清脆的破裂声。
2012年暮春时节,在依一处山坡而建的医院前,王永和抬头远眺天际的流云,十八年前郁积的挫败感已烟消云散。
在这片植被丰茂的山谷林区,王永和年轻时的期盼——有着璀璨的霓虹、汹涌的车流、堂皇的居室的生活场景,始终没能实现。
在闭塞的孤山村,他是肩负盛名的医生。在过去的十八年时间里,他穿行于山林间,为孤山村3000余居民诊疗疾患。岁月可以将苍老的印记刻上他的额头,却摁捺不住一颗饱含医德的心。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和与物欲的角力中,王永和赢回的,是3000多人的尊重与信任。在他看来,在当地人的尊重和信任下,丰厚的物质生活亦可被摒弃。一并被他摒弃的,还有十八年来,在山林穿行中,所尝受的艰辛。
十八级台阶
全椒县黄栗树水库折向西南,是一片隆起的山丘。顺着弯曲的山路,穿过一片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地,视野随着一条依山流淌的涧水开阔起来。
孙信芬拎着气压喷雾器,将除草剂喷向一片疯长的杂草丛。她的身后,是一幢白色的二层小楼——全椒县石沛镇卫生院孤山门诊部。楼前,站着她的丈夫,刚为病人输完液的医生王永和。
1983年高中毕业;1985年自费入卫生学校学习;1988年从医;1991年调至乡镇卫生院;1994年来到孤山直到今天——这是48岁的王永和的全部人生履历。
1994年,初到孤山的王永和几近崩溃——齐膝深的杂草,将一条泥泞的土路和数间破败的草屋隔开。草屋空空荡荡,如果不是屋内石板上堆放着药瓶和器械,没人能看出,这是一处基层卫生院。
比恶劣环境更难熬的是周遭居民的不信任——由于频换医生,当地人更习惯于在生病时,求助于游医开出的“草头方”。
这一窘境维系多年。王永和来到孤山后,一笔迟到多年的拨款也姗姗而来。随后,王永和又多方筹资,将孤山卫生院建成如今的二层小楼模样。
因卫生院建于山坡处,王永和建议在门前修筑台阶,方便居民上下。为取吉利,台阶修成十八阶。但他没有想到,修完十八级台阶,他便在孤山待了整整十八年。
最初的日子很难熬——30岁的王永和在周遭居民眼中,颇显稚嫩。为打消居民顾虑,王永和不得不背起药箱,当起“游方郎中”,主动走进山民家中。
热情和温暖不足以打消当地人的顾虑,对于患者而言,医生的医术才是关键。凭借精湛的医术,王永和渐渐赢回当地居民的信任,主动来到孤山卫生院的患者,也多了起来。
医者不为利
孤山卫生院背后,是一处隆起的土丘。土丘两侧绵延的山地,盘旋而过,成二龙戏珠之地势。卫生院门向南开,从西边山上流下的涧水,在卫生院前堪堪绕出一个弧形。
在传统风水学上,这里是“玉带环珠”的地貌,属聚金敛财之地。但王永和却没能富起来。“医生一旦想着钱,拿着针筒的双手也就成了刽子手的手。”王永和说,“为钱,我良心不安。”
2007年,孤山当地一户居民在洗浴后突然晕厥。家人匆忙将其送至城内大型医院诊疗。经检查,病者颅内出血,其保守医疗手术费为6000元。
由于实在拿不出这笔钱,家人无奈将病人转回,送至王永和处。王永和仔细检查后,发现病人颅内出血并不严重,遂采用输液治疗的方式。
半月后,病人痊愈,花费不过数百元。其家人难掩激情,当场用最古老的方式,向王永和伏地叩头,以表谢意。
除了用精湛的医术赢得尊重,王永和亦表现出对患者应有的尊重——在给一名70岁的老人做医学导尿时,由于患者大小便失禁,王永和不得不做起给患者清洗的活。末了,还找出一条自己的新裤子给老人穿上。
从医之外,王永和也在当地人中,赢得“德”的口碑。2010年清明,当地一位老太太前来就医。老人的两个儿子在一旁陪同。王永和检查中,发现老人腿部静脉曲张严重,明显是操劳所致。摁不住火爆脾气,他当场对老人两个儿子咆哮:“多孝敬点老人!”
十八年的积累,让王永和在孤山人气飙升。2005年和2009年,全椒县卫生部门两次欲将王永和调至其它卫生院。当地村民得知消息后,效仿小岗,摁下鲜红的手印,向主管部门表达留下王永和的愿望。
“如果我哪一天真的不在孤山行医了,我一定贴一张红纸布告,感谢孤山人对我的信任和支持。”王永和说。对此,其妻子孙信芬亦表示支持。
2012年,农历龙年春节。王永和收到当地居民发来的一条短信。短信是一副对联,上联为:夫好、妻好、夫妻好;下联则是:医好、德好、医德好;横批是“好人一生平安”。对于当地人的肯定,王永和也将此视之为十八年来,最大的收获。
医术高,医德好,正直而坚强,这是孤山人对王永和的评价。在外人看来,十八年中,王永和从没叫过屈、叫过累,也没有因此落过一滴泪。
但2009年,王永和返回黄栗树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却在路旁亲见已是满头花发的母亲依旧在田里劳作。
那一刻,他的泪,才汹涌而下。
王永和在为患者诊治。(资料图)
新闻推荐
晨刊讯 为摸清工业企业用水现状,督促企业节约用水,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连日来,全椒县对境内8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n...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