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毛学农
当前,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和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013年,安徽省八大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态势良好,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但面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创新能力不足日益成为主导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瓶颈,制约着主导产业乃至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体系 激发“细胞”活力
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提升了产业层次,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在转型中实现了新发展。但安徽省主导产业仍存在着部分产业总体规模小、集中度低、效益下滑、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葛芦生委员认为,摆脱上述困境,需要多管齐下。
葛芦生建议,组建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大产业创新力度。围绕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激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要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运行机制,发挥其协同创新的示范、辐射作用,不断开创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局面。
在葛芦生看来,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是一个用于国际比较的概念。安徽省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或者其它省份的主导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更多的是互补和协作的关系。主导产业的主要竞争对象是他国或地区的同一产业。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浪潮日益高涨,这种不同国家相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把安徽省主导产业的发展放在全球视角下来审视,从全球角度选择研发领域,谋划项目建设,配置产业要素;设立科技驻外代表机构,加强国际跟踪调研,加快国际资源战略整合,加强与相关产业国际领先者的合作,最终提高安徽省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创新 催生“科技小巨人”
据民进安徽省委调研显示,2013年全省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仅相当于GDP的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9%,仅有5%规模以上企业设有省级技术中心,企业创新主体意识不浓,热情不高。有的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甚至配套件、零配件还在外地、外省研发生产,对本地、本省产业带动作用有限。
民进安徽省委建议,抓骨干企业重点产品,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一是引导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建立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主导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二是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允许企业将当年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专利费用等全额计入管理费用。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在全省主导产业中选择一批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提升重点产品质量,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组建平等的技术战略联盟。同时提升技术链,延长产业链,催生一大批“科技小巨人”。
技术改造 实现“短、平、快”
技术改造具有投入小、产出高、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对提升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作用甚大。邱江辉委员、程必定参事建议,在我国经济进入“换档”调整期的当下,安徽省应特别重视以技术改造提升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据了解,省经信委己编制了2013—2017年的企业技术改造行动计划,邱江辉、程必定建议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将此行动计划上升到行业规划层面,突出主导产业的技术改造,制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健全工业技术标准体系,在产品质量、环保、安全、产出效率等方面,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个省区主导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体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尤其是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邱江辉、程必定建议实施强企工程,重点提升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对上、下游及协作企业的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带动主导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主导产业综合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之一,就是产业的信息化水平。邱江辉、程必定建议在主导产业率先推进两化融合,在企业广泛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提升主导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主导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成果转化 建立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
“实验室成果从工程化走向商业化过程中,周期更长,耗资更大,风险更高。但是,转化路径一旦突破,往往会产生突破性、替代性科技产品,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王英俭建议,注重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培育,吸引社会资金支持,贯通科技创新价值链。政府、资本、产业、研发多方联手,形成政策支持、资本投入和研发过程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链上的协调统一,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到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创新价值链,将原创性高端成果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王英俭建议,谋划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提升安徽科技基础力量。目前,上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国家科学中心相继成立,并初具规模。希望省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并积极谋划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建设,依托合肥已建、在建与将建的大科学装置群和重点实验室,提前布局,争取在“十三五”时期纳入国家科学中心体系。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建设有利于聚集国内外人才,系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综合性科技问题,致力于原始创新、抢占世界相关科学领域的制高点,促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结合。
日前,位于全椒县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科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厂房里,工人在加工出口越南的冰柜制造套装设备。该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近年来投入300万元用于新品研发,50多个产品申请了国家专利。预计明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亿元。
本报记者袁家权 实习生 季梦雅摄
声 音
民盟安徽省委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应成为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点,尤其是高级管理者的激励制度。企业的创新驱动,一方面,要坚持把目光聚焦在全球市场布局和竞争能力上,基于自身优势吸引人才和并购国内外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要重视相关基础研发能力建设,夯实其创新发展的后劲;要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以此来拉开科研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民建安徽省委
要通过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利益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解决高校、科研部门和产业部门各自“闭循环”状况,形成高校、科研部门促进产业创新,产业支持高校、科研部门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权明晰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但有利于促进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提高创新成果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民进安徽省委
建立健全省主导产业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选择一批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等方式,突破一批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省工商联
从政府来说,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姻、与国有企业合作。要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和损失补偿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让企业有意愿创新;通过帮助企业解决要素配置、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让企业有条件创新;建立引导性政策资金,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开放式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对原(首)创性成果的政策支持,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让企业有环境创新。姚勇委员
像淮北市这样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单纯依靠传统生产要素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是淮北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打造“精良产业”的重要途径。
新闻推荐
记全椒县第九届政协常委 姜建松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