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期间,记者在各地采访发现,秸秆禁烧形势下,农机作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浮出水面,马力小跑不动、配套机具不适用、补贴及维修跟不上等问题愈发严重。多地农机手与基层干群呼吁,政府和农机生产企业应加大补贴、指导及研发力度,加快农机升级换代进程,确保农户“收得上来、种得下去”。
老旧机械面临淘汰
今年麦收,全椒县马厂镇农机手谢承松明显感觉收割机比往年慢了不少,“作业速度降了10—2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加装了一台粉碎机。谢承松所在的农机合作社作业范围1万多亩,今年麦收期间在作业量未变的情况下,“收割机明显不够用了。 ”
作业速度降低是机手对今年麦收的普遍感受。阜阳市颍东区强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玉强分析,加挂一个粉碎机,要消耗8—10马力的功率,而一些老式的收割机本身动力就小,加上机械磨损,实际功率更低,自然“跑不动”。此外,由于限茬规定,粉碎机“吃”进去的秸秆变长,再加早晚秸秆潮湿,很容易造成粉碎机阻滞,“清理一次有时要一两个小时,所以机手只能跑得慢一点”。
阜阳市宏伟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子银认为,不仅仅是粉碎机,其他一些农业配套机械的“大型化”也对动力提出新的要求,如“现在普遍使用2.2米或2.4米宽的旋耕机,9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根本带不动。 ”多年参与禁烧的宿州市环保局局长卓传计告诉记者,随着秸秆禁烧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老的农机急需转型升级,一批小马力的机械将面临逐步淘汰。
急需配套适用配件
今年夏种,很多地方秸秆还田以后,农户反映“种不下去”。对此,刘子银分析,过去老式的玉米播种机,由于播种腿比较短,一般只有30厘米左右,秸秆粉碎后确实存在播不下去情况;涡阳县农机手邓保林也遇到类似难题,过去大豆旋播机播种腿之间的距离是16厘米左右,作业时秸秆易打堆,今年改成20厘米左右,加大株距密度,不知是否影响产量;而相山区农化农机服务合作社的梁作胜则认为,很多打捆机要么打捆“个头”较大,一捆200多斤,人抬不动,要么碰到田埂边的秸秆,就无法打捆,适用性不理想。
谢承松也对配套机械的适用性深有感触。今年,他的大型收割机由于配套的是原厂的粉碎机,粉碎效果很好,粉碎后的秸秆长不到5厘米,而且很少发生阻滞现象。而另外一台收割机,加装的是一般粉碎机,粉碎后的秸秆仍有十几厘米,农户很不满意。 “过去购买的收割机,普遍没有配套的粉碎机,市场配的粉碎机很多是小厂生产的,易出现适配性差的问题。 ”
补贴、维修要跟上
省农机局购机办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25日,全省已实施补贴资金6.6亿元,补贴机具7.3万台,而这远远满足不了农户的购机需求。阜阳市颍东区农机局局长尹伟介绍,由于补贴资金有限,目前农户购机能够拿到补贴的只占50%左右,还有很大的需求空间。
此外,一些农机手向记者反映,目前的农机报废补贴手续要求比较严,需要在农机部门入户及办理号牌等相关凭证,而大部分农机没有办理。对此,尹伟呼吁,应该简化报废补贴申请手续,参照安徽省临泉等地由村里开证明的办法进行补贴,调动农户对农机进行升级换代的积极性。
今年,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农机维修商宁光雅的生意好了很多,“来修机子的比去年多了10%左右。 ”宁光雅建议,农机要注重平时保养,不要都等农忙季节机器“趴窝”了才去修。他表示,农机维修季节性强,又累又脏,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一行,希望政府能够加大这一块的培训和补贴力度,让更多年轻人从事这一行业。同时,农机生产企业也应组织技术人员对销售地区的维修站点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为农机作业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程茂枝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张倩)近日,省农委公布了对农药生产企业成品仓库内产品的抽样检验结果。此次抽检于2014年 11月至 2015年 3月间进行,共抽取样品226个经检验,质量不合格产品5个,分别是安徽春辉农药厂2014年...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