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意味着我国将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区分。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户籍制度改革专题协商会上获悉,近些年以来,滁州并没有出现进城务工人员大批申请进城落户的现象,相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非转农”现象,申请回农村原籍落户的居民越来越多,去年一年里,全市非农业户口仅增加2048人。这恰好印证了当前农民既想保留自己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又想享受到“城里人”教育、医疗、交通、薪资等方面的福利待遇的现状,从中反映出国家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的前瞻性和必要性。
资料图
滁州市户籍制度改革“三大步”
户籍制度改革的初衷,是为打破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消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剥离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
滁州市户籍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997年,试点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村户口到小城镇落户的条件。2001年,推进城镇化进程,取消“农转非”指标控制和进城落户指标。2011年,分类明确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稳定职业、住所为依据,放宽务工人员进城落户准入条件,同时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去年仅有两千余人“农转非”
可是,自户籍制度改革以来,滁州市并未出现进城务工人员大批申请进城落户的现象,相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非转农”现象,申请回农村原籍落户的居民越来越多。
例如,多年来录取的凤阳籍农村大专院校学生,很多人不愿迁走户籍,目前累计基数已达8000多人。又如,最近10年来,全椒县落户门槛一再降低,但迁出人口总比迁入人口多,人口一直未曾增加。
相比户口而言,农民在城市更看重的是打工报酬、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
截至2013年底,全市户籍人口450万人,暂住人口9.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1万。非农业人口比例为22%,而同期,滁州市城镇化率为46.47%,二者相差24.47个百分点。据相关部门统计,2013年一年里,全市非农业户口仅增加2048人。
(实习生刘晨 记者包增光)
对于农民来说,美好乡村更有魅力
新修的水泥路铺到家门口,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房前屋后鸡鸭成群、庄稼丰收……
受益于美好乡村建设,相对于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如今的农民,更加不愿舍弃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他们宁愿暂时做一个“半市民”,也不放弃农业户口做个“城里人”。
农民心里有笔账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滁州市大约有110万农民常年在外务工,其中在本市范围内约40万人。这些人中,多数农民工及其家属处于“半市民化”状态,有意愿落户城镇的却不多。
对于他们来说,人人心中都有“一笔账”。迁移户口之后,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耕地、山林承包使用权等会被收回;惠农政策的普及,农村人口享有更高的待遇;城市生存压力增加,城镇户口“含金量”降低。
此外,大多数农民对城市没有归属感,部分务工人员进城落户,是为了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一旦子女教育问题解决,他们又将户口迁回农村。
客观条件的制约
非计划生育人口难以落户。滁州市县(市)级政府均存在出生登记计划生育前置条件,导致非婚或超生的未成年人未能及时落户。没有户口就无法取得学籍,没法缴纳社会保险,各项基本权利、福利待遇无法落到实处。例如,定远县自2000年至2014年,共有12144人政策外生育,未登记户口。
户口冻结影响户口迁移。2008年5月,大滁城建设指挥部下发“通知”,将老城区三分之二的地区划为冻结区域,冻结区内的户口只能迁出不能迁入。后来,虽决定解冻部门建成区的户口迁移,但解冻名单公布滞后,目前获得解冻的多为2010年之后的新建小区。其他区域无法迁入,影响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城市承载力局限。滁州市支柱产业在规模上尚显薄弱,没有足够的产业经济作为支撑,无法凝聚充足的人口。此外,受经济水平制约,城市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影响和阻碍人口集聚的步伐。(实习生刘晨 记者包增光)
资料图
新闻推荐
晨刊讯 “没有居民医保的救助,我们家长的压力会更大,通过康复治疗,至少让我们增加了对孩子未来的信心。”接受采访时,脑瘫患儿童童(化名)的母亲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