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菊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菊之首,荣获国家无公害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等称号。滁菊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离不开一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他就是全国劳模、省人大代表、滁菊研究所所长龚建国。
机遇结缘有心人
1959年出生的龚建国,1980年7月毕业于宿县农校。他长期在基层农业部门工作,先后担任过南谯区植保站副站长、南谯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1996年1月任南谯区农科所所长,致力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1997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滁州市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医药公司总经理洪计灵来南谯区调研当地药材情况,谈到全国四大名菊之首的滁菊时,他说:“在全国第三次中药普查时,没有找到滁菊,现已濒临灭绝的危险。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是龚建国第一次听说滁菊。洪计灵的一席话,使龚建国从此与滁菊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为了弄清滁菊的来龙去脉,龚建国查阅大量资料,弄清了滁菊的基本情况。根据洪计灵的提示,龚建国到全椒县马厂实地考察了市医药局种苗基地,见到了梦寐以求的滁菊,认真听取管理滁菊种苗的工作人员的介绍。面对全市仅存不足3亩地的滁菊生产现状,龚建国又马不停蹄地到南谯区大柳镇、施集乡、城郊和全椒县马厂草庵等乡镇,找菊农调查研究滁菊濒临灭绝的原因:一是滁菊种质退化,导致品质下降;二是缺乏高产栽培技术,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三是加工工艺原始落后,无法进行产业化发展;四是菊农自产自销,无法开拓市场。基于对滁菊的初步了解,龚建国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作为菊中珍品的滁菊,只要发展好了,将来一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依靠科技谋发展
龚建国说,万事开头难。虽然滁菊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但只是口口相传,留下的文字资料并不多。为此,他找到市一院和二院的老中医,向他们求教滁菊种植方法,并根据洪计灵的指引,到全椒县马厂镇仅存的一个药材基地买回300棵菊苗。 “当时,我们像宝贝疙瘩一样‘伺候\’这些菊苗。 ”龚建国笑着说,因为经验不足,1997年试栽时只存活100多棵苗,收了10多斤鲜花。 1998年,他们也只收了70斤鲜花。为了提高栽培技术,他找到科研院所寻求帮助,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做各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解决了品种提纯复壮、标准化高产栽培、加工制干工艺研究等关键技术。成功培育出了滁菊“99-1”品系,使株型、花期、花形、花色、品质恢复了滁菊的原有属性。现在全市共种植滁菊1万多亩,每亩产量1000-1500斤。
他与农科所和同事们研究了发展滁菊“三步走计划”:从第一步,试种栽培,探索路子,到第二步的抓点带面,示范推广,在到第三部的第三步,科研开发,强势发展。这几十年来龚建国带领菊农们守望者这一片片菊田。该所2002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金桥工程”示范基地并荣获“金桥工程”一等奖;2003年“滁菊标准化高产栽培及加工工艺研究”获省科技成果奖、该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2004年该成果得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2006年6月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滁菊国家标准化示范区;2007年被中国科协、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称号。 2008年6月承担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滁菊深加工,2008年10月 《地理标志产品滁菊》国家标准 GB/T19692-2008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 2010年被滁州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三农”工作20项重点项目实施单位。2009年7月,“滁菊深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团队被省委组织部列为安徽省第三批“115”产业创新团队;2011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星火计划优秀团队奖。
金菊飘香满天下
谈到到未来,龚建国踌躇满志,信心十足。他说,根据市、区两级对滁菊产业的发展要求,未来三到五年,努力让滁菊产业再上一个台阶。我们准备建设滁菊产业园,市里已经批复同意。产业园建好后将推动滁菊种植面积由现在一万多亩达到3至5万亩,行业产值达到10亿元。作为一名农业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我要发扬劳模精神,乐于奉献,敢于担当,把滁菊产业做大做精做好,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让金菊香味飘满天下。
金玉滁菊
农业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毕美家
时任省工商局副局长黄家华一行视察示范基地
滁菊产业园规划推进座谈会
新闻推荐
丈夫嗜好赌博,妻诉离婚。虽夫下落不明,未到庭应诉,但其与父来往信件被法院审案时当作证据,最终判决准予离婚。近日,全椒县人民法院审结这样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依法判决准予原告张某与被告陈某离婚,婚生女...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