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宝本报通讯员 熊许玮
“无公害草莓2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这不才‘劝返\’好几拨人。 ”2月14日大年初七下午,穿过连片的白色温室大棚,记者在全椒县大墅镇司圣友的瓜果基地里跟他聊起了发家致富的事儿。
人勤春来早。司圣友今年春节一天也没休息,刚钻出大棚的司圣友一边指着写有“今日售完,改日再来”的简易标识牌一边说:“现在都不用去集市了,光是大棚里的草莓供应自驾游客都吃紧。 ”
“花个百把块钱,带着小孩在地里采摘,一是吃到了无公害草莓,二来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挺开心的。”六安游客陈义飞指着采摘正酣的4岁儿子说道。
8年前,司圣友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把式”,世世代代都种油菜和水稻,收益平平。 2008年开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瞅准了种植草莓这条致富路。“刚开始时干劲足但没经验,吃了不少苦头。 ”司圣友琢磨着光有蛮劲还不行,后来便一边从书上学、到网上查,一边整日整夜泡在大棚里做试验……
一番努力换来游客络绎不绝。“现在光温室大棚就建了30多座,50多亩地的瓜果基地仅草莓种植就占了一大半,全部使用农家肥种植,要的就是好品质。”司圣友说,如今的供需两旺,还得归功于这几年的持续转型。 “头几年就是单种草莓,忙活一年存不着钱,还和老婆吵了几次架。后来参加县里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建了大棚、扩了规模,总算挣到钱了。再后来在各茬口期套种甘蔗、玉米、西瓜、莴笋等农作物,让流转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加上草莓采摘,收入更多了。 ”
在司圣友的带动下,周边已有100多户农民从事草莓产业,并成立了大墅镇墅友瓜果协会,通过“基地+农户”的机制,发展多种瓜果生产,会员有了亩均超万元的效益。
新春新期盼。司圣友告诉记者,现在有技术也有销售渠道,还注册了“墅友”牌商标,就寻思着赶个潮流建个微信公众号,通过互联网多吆喝吆喝,把无公害瓜果的品牌打得更响亮些;同时还要不断改良品种、用心经营,让瓜果基地成为人们采摘、休闲的首选去处,那样就更有赚头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周连山 通讯员 熊许玮)日前,全椒县公安局近日成功破获公安部 “2016-40”毒品目标案件,摧毁跨广西、江苏、安徽三省四市的特大贩毒网络,抓获犯罪嫌疑人9人。2015年10月,全椒警方发现广...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