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根林
八年前的六镇小学,还始终保持着几十年一贯的面貌,一栋陈旧的教学楼独自孤立着,许多教室还在小瓦房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是这所小学比较真实的校园写照。
袁德武的名字我早就熟悉了,此前他一直是六镇小学的副校长,2008年老校长退休后,他顺理成章地担任了正职。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每次到六镇小学,听完课之后,我就多了一项工作——去看新校址、新校舍。
有一天,听完课评完课,我问袁校长:“新校址定下来了吗?”他高兴地说:“定下来了,就在小蒋大塘东北面。我带你去看看?”于是,我们便从老校区的后门出发,绕过半个小蒋大塘,从东埂北头下坡。下到坡底,我看到了北面一块开阔地,袁校长指着它说:“就是这一片土地,环境还是不错的。”
此后有许多次,在教研活动的尾声,我俩就不约而同地想到去新校园看看。春夏经过东埂的时候,总能看见小蒋大塘四周有垂钓爱好者提着钓竿在守候,我们无心过问他们的收获,一路谈着新校园的远景。走下东坡,就看见教学楼主体工程就要竣工了,那厚重的红墙映着袁校长开朗的笑脸,那笑容里透着对新校区无限的向往和热爱。秋冬再去看的时候,教学楼已经完全建好了,只剩下高大的塔吊还立在大楼门前,仿佛一位尽责的守卫。
袁校长对我说:“新楼建好了,还要拉围墙,还要建食堂,还要建标准的卫生设施……”在如数家珍的描述里,他始终漾着笑意。那在建及待建的似乎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他自己的新公寓新别墅。
当我们第八次走过小蒋大塘的时候,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袁校长深情地对我说:“你下次再来,我们就到新校区上课了。再不用走这泥泞的塘埂了。老校园今后改建成幼儿园。”
正如袁德武校长所说,不久,六镇镇明德小学正式挂牌。新校区不仅建有标准的教学楼、篮球场、环形跑道,还兴建了乡村少年宫、教师周转房,不久又建了师生食堂。校园内四五栋建筑错落有致,相映如画,共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众所周知,要在一块平地上新建一所学校要花费多少精力。袁校长说到建校,没有一丝疲惫之感,他很真诚地说:我们正好赶上了好时机,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教育,教体局这些年对我校的投入很大,不然,我们哪能建成这么漂亮的学校。这是前辈人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啊。我能为家乡学校尽这份力,是我的幸运和光荣。
前两天,我到西边学校调研,又从六镇镇明德小学经过。袁校长正带着几位副校长站在操场边。见到我,他高兴地说:“我们正在筹划均衡教育样板校建设。围墙边草坪要整修,食堂和教师住宿楼之间也要绿化、美化,还有校园文化建设,内部管理要上台阶,总是有做不完的事。”
我对围在身边的校委会一班人说:“你们作为乡村唯一的均衡教育示范校,工作量又增加了不少。一定要同心协力。”大家不住地点头,爽朗答应。
我问一位副校长:“你们新老校区之间的那口大塘还好吧?”他笑了:“还好,每天都有许多人在钓鱼呢。你如果有空,周日我陪你钓。”我笑着说:“我不会钓鱼,问哪口塘不是想钓鱼。这几年,袁校长没有再在新老校区之间跑来跑去,恐怕塘埂上都长满草了吧。钓鱼人也安静多了。”大家都乐了。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实,还有一种情况:地上本没有路,因为一个人走得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蒋大塘东埂上便有袁校长走出来的建校路。
离开六镇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八年来,小蒋大塘里有心的鱼儿,大约也熟悉了袁校长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的身影了。
在去年全县春节晚会的前排座位上,我看到了身披“全椒好人”鲜红绶带的袁校长,他是当之无愧的。在喜庆的舞台下,袁德武校长一如既往地微笑着,在那微笑里,我看到了小蒋大塘清粼粼的波光。
教坛春秋
新闻推荐
全椒:大墅龙山生态农业助农脱贫
全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