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刺金鳞戏碧渊,不须惆怅忆翠仙。有时怒汲禹门浪,万点桃花送上天。”前年,我在天长市杨村镇编辑出版《锦绣杨村》一书时,应约撰写了一篇追忆清代书画大家宣鼎在杨村创作《沂湖鲤鱼图》的文章,这是画作上的题诗。这幅艺术珍品虽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但它为杨村人民播下了一颗艺术种子。宣鼎所期盼的“万点桃花送上天”的美好愿望,今天在他当年所眷恋的杨村大地上真的成为现实。他虽未亲见其状,但“书画之乡”四个字亦可慰藉九泉之下的这位艺术大师。
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杨村镇经济快步发展,成为皖东工业重镇、经济强镇,在滁州市文化部门关心和积极推举之下,又被誉为“书画之乡”。可见,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哪里具有文化优势,哪里就会取得产业集聚、资本集聚、人才集聚的优势。镇领导深明此理,因而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养文化,取得了文化经济建设双丰收。他们精心编撰的《锦绣杨村》一书,被誉为安徽第一部乡村文化经典。他们还大力提倡书画进校园,召开书画讲座,多次举办书画展览,着力打造“书画之乡”品牌。
杨村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在“扬州八怪”兴起的乾嘉年间,杨村便兴起了一批乡村书画家。被称为“杨村三之”的周敬之、董进之和陈培之,诗书画盛极一时。杨村是皖东唯一的状元公戴兰芬和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的故里。戴兰芬书写的“一绿绽千红”的佳句条幅被江南才子袁枚收录在他的《枚园诗话》之中,至于王贞仪的《德风亭记》更是饮誉全国,名传千秋了。这里的人民敦朴而真纯,质直而好义,善书善画,世代相传。当代书画大家范曾笔下所描述的杨村人是“三山五岳曾踏遍,胸中万卷识深广”,这是对杨村古镇文化风采的最好概述和褒奖。
杨村书画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就是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在继承“扬州八怪”和杨村“三之”的写意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创作者以赤诚的情感表现自己生活中熟悉的题材,其风格质朴无华,坚劲秀雅而自然率真。陈列于杨村中学书画廊中的“葡萄、西瓜、荷塘、雏鸡、鸭群……”把人们带到高邮西北乡那富有诗意的沂杨境界。在安徽省农委、安徽省文联共同举办的“首届农民书画——画农民”大展上,杨村农民书画协会荣获优秀奖,20名参赛者中,《棉花图》和《柳絮图》的作者因本身就是植棉植树的能手,所以其画作格外生动、亲切。杨村中学85岁高龄的离休教师崇锡银,至今仍坚持以诗与联的书法方式歌颂杨村。他们一方面刻苦钻研书画技艺,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普及教育工作,对于杨村的书画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今杨村一大批中青年书画爱好者激流冲浪,郑亦琪的出现尤其引人注目。他继承了老一代书画家的衣钵,奋力拼搏,他的天官画成为市选、省选甚至国选之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发展,作为人民的精神财富——杨村书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将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新闻推荐
何祥兰入选“中国好人榜”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