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新闻 天长新闻 明光新闻 全椒新闻 来安新闻 凤阳新闻 定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滁州市 > 天长新闻 > 正文

这里曾是吴王刘濞设局铸钱之地,这里诞生过皖东地区唯一的状元戴兰芬,这里还是“红色摇篮”抗大八分校所在地,这里工业发达、商贸繁盛,领皖东改革发展风气之先——铜城亦

来源:安徽日报 2013-11-08 23:50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铜城镇位于皖东天长市的最北端,西连洪泽湖、东依高邮湖,是淮河与长江两大水系连接线上的一颗明珠。横穿全镇的铜龙河流经千年,依旧日夜不息,那哗哗的流水,就像一位历史老人在诉说着古镇的沧桑变幻。

■ 本报记者 罗 宝本报通讯员 李炳旺

吴王铸币开富路

铜城是一个古镇,据县志记载,秦汉以前就有,那时叫沛水,只有几十户人家。传说汉景帝时,战功卓著的刘邦侄儿吴王刘濞统治过这块地方,为吴国之地。西汉时,吴国是最富裕的国家,经济来源丰实。依山铸钱、煮海为盐、造船运输,给吴王刘濞增加了大量收入。为了建设铸造局,刘濞借游猎为名到各地巡查,他走遍吴国,看中了沛水,此地南有沛河、北有淮水、西近东阳、东出海滨,又较为隐蔽,刘濞便在此修造行宫,并决定将铸造局设在沛水。半年之后,铸造局建成,开始铸铜钱。传说刘濞在沛水铸铜钱有数十年之久,这地方也就被百姓称作“铜的城”,后人称“铜城”。

然而,吴王刘濞设局铸币、割据扩张能为铜城积累财富,却不能为自己打下千秋基业。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吴国至此灭亡。

历史的纷争早已烟消云散,刘濞为铜城作出的贡献却延续两千年之久。勤劳的铜城人世世代代依托高邮湖的丰富物产和通江达海的便利交通,捕鱼放鸭、打铁补鞋、摆摊叫卖、商贩四方。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天大、天康、蓝德等一大批企业异军突起,吹响了皖东民营经济发展的号角。 2006年12月1日,安徽天大石油管材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天长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安徽省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民企。

漫步铜城镇街道,街边作坊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户主陈福林正在一台小型机器前加工接线盒——一种仪表的配套产品,拳头大小的铝制金属件堆满了整个院子。 “1994年就开始干了,现在共10个产品,一年产值百把万吧,都是外地客商上门收购。 ”陈福林所在的铜北村砖井村民组,一共70户人家,45户生产接线盒。全民创业在铜城镇已蔚然成风,从当年铸铜币,到如今制造铜丝线缆,历史的延续在铜城找到了最好的注解。

目前,铜城镇民营企业已近千家,主要行业涉及塑编制品、机械、光(电)线缆、仪器仪表等八大类、近千种产品。201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位居滁州市之首。目前,铜城镇正全力实施民生幸福提升计划,实现“数字铜城”向“实力铜城、形象铜城、魅力铜城”的转变。

状元故里书香飘

“两道金鞭响似雷,马蹄飞过帝城隈。青灯二十年前苦,博得天街走一回。紫陌红尘滚作堆,人人争看状元来。书生面目原无异,我到长安已七回。 ”此《述怀》诗二首,乃是铜城人戴兰芬中状元后,写下家书呈送父母的,他生动描绘了自己七次进京会试,从二十多岁考到四十出头,终于得中状元的艰辛,以及中状元后的无限荣光。戴兰芬是天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也是皖东地区唯一的状元。

戴兰芬家中十几代均为秀才,从小家境贫寒,仅靠父亲设塾为生,他数次进京赶考,一切费用多靠向亲友借贷,负债累累。但他含辛茹苦、不折不挠,终于在道光二年中了状元。道光八年戴兰芬47岁时,受朝廷之命,荣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他公正判阅,为朝廷选拔了一批干才。后来,戴兰芬先后担任过“简放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读学士,52岁时在京城去世,归葬天长铜城龙岗西原。戴兰芬的功绩不仅在于正科举之风,还很留意经济,供职之余,时时察访国家利弊,与地方大吏商行民生大事。如今铜城人记住戴兰芬的,除了他的著作《望湖轩诗赋》,恐怕还有他呈入宫廷的甘露饼:那层层叠叠尤如盛开的白牡丹花一般的糕点将铜城人的精细与才气展现无遗。

铜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丰饶的物产、怡人的湖光秀色及勤劳经营的传统,孕育出别样的人文气质。光是清代,铜城龙岗就出过“戴门一状元、韦门两探花、陈门四进士”。居住在龙岗街道上的300多户人家,过去也多是“亦商亦儒、亦农亦儒”,几乎家家飘书香。当地著名诗人陈以刚的才华被袁枚所推崇,并常与之“往来酬唱”,“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也特地到古镇拜访过他,在他家住了二十多天,传为美谈。

铜城是水乡,水巷小桥多。位于南街铜龙河上的普济桥,始建于嘉靖二十三年 (公元1818年),是天长市保存最好的清代石桥,古朴典雅,结构坚固。普济桥的前身叫“嗡咝桥”。传说原来的桥是用棍棒搭起来的,十分简易,车马在桥上一走就会发出“嗡咝嗡咝”的响声,故而得名。镇上有个叫郑大的挑水夫,他常年到桥下挑水,见桥歪歪斜斜,人们走在上面非常危险,便起了修桥的念头。于是,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积蓄了几千吊钱。在他病危时,托人邀来当地士绅,要求将他一生挑水积蓄下来的钱用来重建嗡咝桥。郑大的举动感动了铜城镇的士绅和居民,他们纷纷捐资,齐心协力建成了后来的普济桥。

有了普济桥,铜城古镇更显得历史悠远。抗战时期,铜城既作为国民党县政府的所在地,又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天(长)高(邮)县的政治中心。时为铜城市,下辖普济、山海、铜西三镇,人称“小上海”,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艺家都曾活跃在这个舞台上。 1940年4月8日罗炳辉将军来到铜城古镇,在普济桥北头的左侧著名的“玉流居”茶社宴请地方士绅,阐述国共团结抗日的大计,至今仍为镇上的老人们津津乐道。

“红色摇篮”美名传

铜城龙岗,古称“芙蓉冈”,因地貌形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而得名。 “芙蓉”东枕高邮湖,南傍铜龙河,在一湖一河碧水的滋养下,到明清时,终于“花开富贵”,走向繁盛,一时间,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繁华地。

在现代,龙岗仍然是一处“宝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八分校”从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在龙岗共举办了4期,培养、造就了2000余名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张云逸、罗炳辉先后兼任八分校校长,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侄孙、新四军五支队参谋长冯文华任教育长。在龙岗办学期间,八分校克服重重困难,使工作得以正常开展:没有教室,他们将镇上的几座古庙设为课堂;没有宿舍,他们让学员散住在老乡家里;没有笔,他们修根竹签或鹅毛管做笔……大家都怀着抗日救国的理想,在这里认真工作,勤奋学习,苦练本领。八分校实行开放式办学,陈毅、邓子恢、张劲夫、范长江、贺绿汀等高级领导、学者名家,当年都曾先后应邀到学校作时政报告,极大地提高了八分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学员们离开八分校后,便奔赴抗日前线,担负起了民族解放的重任,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5年5月的一个早晨,龙岗群众起来后,发现家里家外干干净净的,水缸里的水也满满的,而住在自己家的抗大师生们却不见了,借给他们用的东西也都整齐地放在院子里,旁边还放着一张清单、一封感谢信。龙岗群众这才知道抗大师生全部悄悄地走了,只把严谨的抗大作风永远留在了龙岗。

如今,抗大八分校已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滁州和天长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新四军老战士及子女、游人前来参观学习,铜城也因此成为全国四大“红色水乡”之一、省红色旅游乡镇。

抗大八分校旧址。

铜城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鼎。

抗大八分校旧址。

新闻推荐

天长发现汉代古墓葬群

本报讯(通讯员 薛国诗)近日,天长市宿扬高速工程施工队在石梁镇石街社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处古墓葬群,施工队立即向当地政府汇报。天长市博物馆有关领导闻讯后,迅速与省考古队有关专家取得联系,并对古...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这里曾是吴王刘濞设局铸钱之地,这里诞生过皖东地区唯一的状元戴兰芬,这里还是“红色摇篮”抗大八分校所在地,这里工业发达、商贸繁盛,领皖东改革发展风气之先——铜城亦)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