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腹部,素有“安徽东大门”的美誉;这里北枕淮河,南临长江,西依琅琊,东连苏杭;这里河道纵横,浮载出百业兴旺的千年名镇;这里临江近海,创造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奇迹。这里就是连年位居“安徽省百强乡镇”前十强,享有“全国重点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中国投资环境300佳”等10多个称号的天长市铜城镇。
铜城镇位于天长市最北部,地处皖苏两省三县市(天长、金湖、盱眙)交界处,淮扬(州)公路纵贯南北,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独特。铜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汉时期,刘邦之侄刘濞曾在此铸造钱币,故称铜城。境内现有汉墓群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第八、第九分校旧址。
这是一片仍在蜕变的土地。建设工业园区、紧抓产业建设、发展民生事业,22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正积攒着凤凰振翅腾飞的力量。
这是一座生机勃发的小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开展招商引资,以天大石油管材公司为龙头的石油管材产业、天大塑料复合制品公司为龙头的工程塑料产业和天康、蓝德为龙头的医药仪表电缆等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今后以“以提升镇域经济实力为核心,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全力打造“实力铜城、形象铜城、魅力铜城”。
“我们有信心打造皖苏边界第一经济强镇,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镇级市\’”,铜城镇党委书记叶恒田语气铿锵。
通讯员陈善良 李成余 李怀林 本报记者蒋瑞蕊 朱永斌 沈之华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调研农民文化乐园建设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贺懋燮调研“三线三边”环境治理
滁州市委书记李明赴桑园村调研“美好乡村”建设情况
滁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祥安赴铜北村调研“美好乡村”建设情况
实力铜城 奏响跨越奋进最强音
映着冬日里的阳光,流经小镇的铜龙河依旧静静地流淌,日夜不息。谁能相信,如今在铜城,一批当年放牛放鸭、摆摊叫卖、打铁补鞋的农民和小商贩,今天都成了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的现代企业老板。在铜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民营企业1000多家,涉及塑编制品、机械、钢管、工程塑料、光电线缆、仪器仪表、家电等多个类别,近千种产品。
坐落在该镇的天大石油管材公司于2006年12月1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天长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安徽省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目前,全镇工业产品远销亚洲各国和欧洲、美洲,其中仪表在全国市场占有量达80%以上;规上企业达48家,天大、天康连续多年入围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天大出口创汇位居全省民营企业之首。 预计今年,全镇可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5亿元,财政收入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亿元,招商引资完成1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4000元。
地,还是这块地;人,还是故乡人。多年来,铜城镇党委、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南扩北建,东连西移”为发展战略,紧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强工业经济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有序发展。
扎实推进园区建设。按照“培优做大仪表线缆产业,打造安徽经济强镇”的具体发展思路,力争把全镇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铜城特色的仪表线缆产业园、中小型企业创业园、集镇居民的就业园、财政收入的增长园、新城镇建设的形象园。一是抓好载体建设。进一步明确园区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继续优化仪表光电缆产业园、汽摩配产业园、精细化工集中区“两园一区”发展格局,加速园区扩容升级,加速产业集聚,使特色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园区建成区面积已达8.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总数达68家,园区规上企业达20家。二是突出项目推进。镇污水处理厂、天然气门站项目工程完成选址工作,标准化厂房已对外租售5栋,入驻企业达6家,还有2家正在洽谈。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园区路网、管网、水网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景观大道一标段完成沥青铺装、西外环建成通车,园区“五纵八横”道路网络基本成形。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一是突出主动承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镇品牌效应,主动承接江浙沪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通过以商招商、以产招商、招商办驻点招商,截至目前,共引进项目14个,总投资22.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6亿元,其中1至2亿元项目1个——天豪制冷设备;2至3亿元项目2个——库科仪表、开林化工;5亿元以上项目1个——天大塑料2.5万吨重包装技改项目。二是强化筑巢引凤。以精细化工集中区为载体,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目前,精细化工集中区已有2家企业实现开工建设,4家达成合作协议,10家在谈。
加快农业提质增效步伐。坚持以“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城乡互动”为目标,初步形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的农业休闲、生活、旅游精品带:一是以龙岗芡实为主导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带;二是以铜北村、桑园村美好镇村建设为核心的休闲生活带;三是以抗大八、九分校纪念馆(古镇)景区和九方生态度假村为中心的“欢乐乡村”观光旅游带。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已流转土地4.5万亩。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主体,成立家庭农场22家、合作社68家,“芙蓉岗”、“湖珠”、“天龙”牌芡实等十多个农业品牌先后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和中国无公害食品认证,“天长龙岗芡实”实现了天长市“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目前,全镇高效农业年产值达4.5亿元。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今年共计向农民推广农业机械365台套,其中大型机械185台,插秧机156台套,全镇机插面积达到7.12万亩。喷涂农机反光标贴1032台套。发放收割机粉碎装置补贴资金33.2万元,居全市第一,为午、秋两季秸秆禁烧工作把好粉碎关打下坚实。全面落实上级各项惠农政策,粮食、农资综合直补、插秧机补贴、良种良法配套等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到位。全面落实畜禽防疫网格化管理机制,严格确保防疫密度、耳标打挂、防疫建档、注射品种“四个百分之百”。今年全镇没有出现一例重大动物疫情和动物食品安全事故。
天大企业集团公司
天康集团
形象铜城 打造宜居宜业新镇村
住着功能齐全的双层连体别墅,每天饭后在村口的休闲广场上跳跳舞、健健身,和邻居们唠唠嗑,这一切对于铜北村村民钱学慧来说,“美好生活”的定义大抵就如这般,一点不比城里人差。
“以前门口都是臭水塘,杂草到处都是,房屋都是破破烂烂。”说到三年前铜北村的模样,钱学慧仍记忆如新。
如今铜北村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已经逐渐由原来的传统农村向现代化的多功能社区迈进。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和美化等工程已配套到位,下水道、自来水、有线电视、网络宽带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走在焕然一新的铜北新村里,举目是蓝天绿树、红瓦白墙的“唐风天韵”,以及随处可见、心旷神怡的整齐划一。
坚持以镇带村、镇村联动,全方位改善人居环境。铜城镇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投入2000多万元,按照“11+4”的标准,对铜北村进行了美化提升,新建了农民文化乐园;对桑园村进行了重点打造,新建了公共服务中心、景观塘;对龙岗社区进行了完善配套,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铜北村顺利通过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验收。
突出规划引领。坚持顶层设计、全域规划的理念,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对铜北、桑园、乔田专项规划进行修编提升;为配合省级生态镇建设,编制了《铜城镇环境保护规划》;为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编制了《龙岗社区保护发展规划》;同时,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对总规、控规、村庄布点等相关规划进行了修编,进一步完善城镇建设规划体系,确保“二十年不落伍、三十年可操作、五十年不后悔、一百年仍是景”。
按照镇村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五个美好”的要求,该镇积极落实“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目前,全镇共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龙岗社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铜南村,滁州市“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铜北村、乔田社区,桑园村、于庄村申报滁州市“一村一品”示范村有望获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工作无论申报数量还是争创成效,均位列全市前列。
加快建设的同时,严格管理也不可或缺。该镇坚决遏制小产权房开发,强化主要道路沿线的空间管制,对农户建房从申报到竣工,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严格农户建房审批程序,确保规划不变样,建设不走样。坚持走市场化运作道路,完善城镇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方案,投入近300万元,将集镇区、5个中心村(社区)和5条省县主干道的保洁工作纳入市场化保洁范畴,实行市场化招标,确保达到“一统”、“二化”、“三有”、“四无”的目标,“一统”即:镇村组统一进行规划化保洁,实现农村保洁全覆盖。“二化”,即:集镇保洁社会化、村组保洁责任化。“三有”,即:有一支专业的环卫保洁队伍、有一整套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设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卫保洁全覆盖工作机制。“四无”,即:无暴露性垃圾、无水面垃圾漂浮物、无乱贴乱画、无污水横流。
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围绕“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的要求,狠抓午、秋两季秸秆禁烧工作,全镇实现零火点。结合“三线三边”综合整治活动,对省县乡道沿线14个村(社区)深入开展了清理骑路经营、清除乱堆乱放、拆除破旧违建和夹皮沟整治等工作,共清理骑路经营摊点70余处、违规广告牌160余块,牛皮癣广告400余处,统一店招500余间,路边菜地96处,旱厕125个,违章建筑83处,乱堆乱放120余处。同时,镇财政投入2000余万元,对天铜路、铜金路、铜龙路、铜高路等路段进行绿化、亮化、硬化,共完成绿化栽植3.6万平方米、路灯400余盏、人行道铺装1.2万平方米、道路拓宽3000余平方米,天铜路实现亮化全覆盖,通过整治基本消除了“脏乱差”现象。协助完成了天铜路改扩建及铜城大桥扩宽修缮工程,实现了铜城人民多年的夙愿。
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新期盼,在铜城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居民的这些新期盼已如愿以偿。如今环境优美、全民创业、和谐文明、康居幸福的新铜城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铜城镇工业园区
魅力铜城 绽放文化民生幸福花
前不久,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出炉,天长市铜城镇龙岗社区不仅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现了滁州市村(社)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零的突破。龙岗社区地处水乡,东枕高邮湖,南傍铜龙河,建制有1200多年。村内民居多为明清风格,特色鲜明,古街、古阁、古楼、古庙、古井等布局合理,构成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古民居群落。
“龙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天长乃至滁州的一大骄傲。”铜城镇党委书记叶恒田告诉记者:“今后,我们将完善保护规划,落实保护经费,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的关系,切实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龙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远不足以展示铜城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小镇的全貌。铜城镇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因西汉刘邦之侄吴王刘濞在此冶铜铸钱币而得名。铜城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禀赋,北岗汉墓群、清嘉庆普济桥坐落其中。古镇走出过“戴门一状元、韦门两探花、陈门四进士”。这里也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第九分校所在地,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粟裕、方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过一串串红色的足迹、一段段动人的佳话。
步循先人之志,立镇以为民为根本。在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铜城镇以解决民本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和谐乐章。
民生保障更加注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救助民主评议114人,62户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加强社会化养老的基础建设,发放高龄补贴35万元。积极开展精神病患者药费救助,救助52名精神残疾对象5.2万元。救助818名重度困难残疾人85万元,发放残疾人轮椅车14辆,残疾人机动车燃油补贴2080元,救助57名五保残疾对象6.8万元。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新建、维修残疾人住房94户282间,改善了残疾人生活居住条件。申报大病医疗救助45人,11.5万元,临时救助低保“边缘”户4.2万元。救助7名高考录取的低保户子女2.1万元。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养老、医疗支持。今年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200人,参保总金额30万元。办理就失业登记证1300人,失业率控制到4%以下,就业困难援助认定人数45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总数达4.3万人,参保率达到100%以上,60岁以上应享受待遇人员1.1万人。全镇农村小额保险参保6926人。大力实施村级文化提升工程,推动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为全镇人民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文化服务,扩大社会认同,增进社会共识,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尚善的精神文化风貌。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综合管控建设不断加强,高标准建立了“两中心两站”,搭建了镇、村、组“三级“调解网络,实行了联合调处制度,完善了“党政统一领导、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重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制。整合社会管理办、社会事务办、群众工作站、派出所、司法所等职能部门力量参与综治维稳信访工作,有效解决了调解问题发现难、人员落实难等问题,今年以来,全镇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8起,调处成功率99%。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强化普法平台建设,在铜北村设立了法制宣传栏,在镇文化公园建设了法制广场,举办“法律六进”宣传活动7次。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围绕工业生产、烟花爆竹、校园安全、食品药品、建筑工地、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定期和突击性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安全生产形势得到有效巩固。教育、武装、共青团、妇联、关工、统战、民族宗教、土地、粮食、供电、通信、广播电视、工商等各项工作得到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发展方兴未艾,拼搏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铜城镇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攻坚克难、踏实奋进,一步一步继续为这片郁郁葱葱的土地播撒希望、书写梦想。
蓝德集团
徽宁集团
城镇建设一角——新城嘉园小区
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
美好乡村桑园一角
美好乡村桑园一角
铜城镇为民服务中心
铜北村农民休闲广场
迎宾大道绿化亮化
铜北村农民新居俯视图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济桥
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龙岗古民居
“天长龙岗芡实”生产加工车间
村民们在表演文艺节目
农民休闲广场夜景
铜城镇“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新闻推荐
天长外贸 逆势而上创佳绩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