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的一天,滁州市中院的领导到地处山区的南谯区施集人民法庭调研。临近中午,法庭里来了一位老太太,一见到法官,眼泪就哗哗往下流,“我们珠龙原先有法庭啊,怎么说没就没了,害得我跑这么远的路。”
法官询问后得知,老太太姓吴,是来起诉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吴老太家住南谯区珠龙镇兴珠村,离施集法庭有15公里山路,清早就从家里出发,步行、搭车,折腾了半天才找到在施集镇上的法庭。
施集法庭辖区有4个镇、一个办事处,面积达674平方公里,最远的村子到法庭有近百公里。
由于吴老太没有诉讼常识,手续、材料都不全,法庭无法为她立案,法官只好耐心地向她解释。“那还要我老太婆再跑几趟啊?”吴老太满脸不高兴。法官安慰她会特事特办,上门调解。
这一幕,滁州中院的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把老百姓打官司不方便的情况摆到了党组会上。滁州市中院,下辖4个县、2个市、2个区共8个基层法院;滁州地域广袤,三山一水五分田,一分城市和庄园,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7.7%,在部分乡镇撤销人民法庭后,有多少百姓打个官司要像吴老太这样,来来回回跑上好几次才能解决问题!
党组会上,院长陈严法提出命题:如何以法院和法官多点麻烦,让人民群众打官司变得不麻烦?如何快速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经过深入研讨,滁州中院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诉讼服务圈的蓝图,并迅速部署实施:一方面,将立案功能延伸到全市31个人民法庭,另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23个法官工作室,其中102个农村法官工作室、21个城市社区法官工作室,法官定期或不定期去开展工作,为当地群众提供诉前调解、立案、法律咨询、巡回审判等司法服务,有效地缩短了司法服务半径,成为法院和法庭的有益补充,减轻当事人问累、跑累、诉累,改变过去“告状要进城,立案要登门,遇到星期天,白跑一趟人”的状况。法官走出法庭、走近群众、走进民心,司法服务变得更加亲民便民。
南谯法院创新建立“一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在全区9镇9社区建立法官工作室,其中施集人民法庭在3个镇成立了法官工作室后,采取定期值班与预约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当事人再不用像吴老太那样跑那么远的路了。
明光市的女山湖是安徽省第二大淡水湖泊,女山湖镇距明光市34公里,原属苏巷法庭辖区。2002年,苏巷法庭撤销后,辖区百姓要打官司必须去明光市法院。女山湖镇的居民由农民、渔民、移民组成,各种矛盾交织,信访量较大,当地政府迫切要求成立法官工作室。
为顺应群众期盼、支持当地政府法制建设,明光市法院于今年3月在女山湖镇设立了法官工作室,由民一庭法官每月定期上门服务,主要开展巡回审判、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教育,对人民调解组织进行业务培训等。在全镇各村醒目位置悬挂法官工作室标牌,公布巡回法官姓名、联系方式等,大大方便群众诉讼。
今年3月份,女山湖镇的居民周某受雇于包某,为包某伐树,在伐树过程中不幸被倒下来的树砸伤致死。
受害人妻子、子女就周某死亡损失赔偿问题向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因为案件比较棘手,调解委员会向法官工作室寻求帮助,法官就提供劳务者受害赔偿纠纷的归责原则、赔偿标准、法律适用对调解人员进行指导,并在关键时候参与调解。经过几番调解,雇主一方履行了赔偿义务,受害人一方向公安机关出具了谅解书,雇主包某被取保候审。
“多亏镇上有了法官工作室,很多棘手的矛盾纠纷,有法官指导调解,可以事半功倍。”女山湖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说。
“镇里有了法官工作室后,群众有纠纷,走法律程序解决的多了,从过去的信访变为信法。”女山湖镇党委书记谢芳说,“法官依法化解矛盾的方法,不仅群众舒心,我们乡镇干部也受法律教育,促进了依法行政。”
迄今为止,明光市法院已经在偏远的乡镇、行政村,设立了12个法官工作室,为当地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司法服务。
走进社区,网格服务效果好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物业、拆迁、劳资等城市社区集中凸显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
滁州市琅琊区凤凰四村是一个1990年代建成的居民小区,住户绝大部分是资深的本地居民,还有一小部分是来滁州打工的外地人。从2014年至今,承担该小区物业的滁州市嘉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共向琅琊区法院起诉了51起物业管理纠纷案件,诉小区住户不缴物业费。
琅琊区法院民二庭副庭长齐丽丽正是凤凰四村所属白云社区的法官工作室驻点联系法官。接到案件后,她立即带着书记员来到小区了解情况。
见到法官前来调查,居民们像是找到了保护伞,纷纷打开话匣子。从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叙述中,齐丽丽了解到,原来,住户们一直对小区物业有意见,主要是因为小区的两栋高层住宅楼一直以来存在二次供水不足问题,一到夏天用水就成了难题,而小区物业一直没能解决,并且对于因水管损坏而造成的额外水费仅愿意承担一部分,导致住户们愤懑不已,拒缴物业费。因此,导致嘉和物业资金周转困难,继而产生恶性循环,管理混乱。
了解到事情缘由后,齐丽丽心中有了谱,“背靠背”地做起了住户代表和物业公司代表的工作。“要想让大家的生活环境更好,就必须让物业公司得以正常运转。马儿不吃草,如何能跑得快呢?”“小区住户就是物业公司的‘上帝\’,只有把物业管理做好,为住户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得到他们更大的支持。”
一番推心置腹的劝解之后,双方的态度都缓和了下来。经过做工作,大部分业主补交了物业管理费,小区管理恢复了正常,物业公司也主动撤诉了。
齐丽丽在担任白云社区法官工作室驻点法官以来,像这样的案件和纠纷时常遇到,她应对起来已经是得心应手。“驻点社区,可以从法律以外的角度去看问题,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齐丽丽说。
琅琊区法院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及时出台了《关于设立“法官社区工作室”的实施意见》,在10个区直管社区落实工作室办公场所,制定工作职责、调解流程、立案流程等工作制度,将制度上墙,张贴法官照片,发放便民联系卡,建立工作台账,每月检查通报,及时督促整改,充分发挥法官的积极性、能动性,群策群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琅琊法院的社区法官工作室实行网格化服务,即在区域分布上呈现网格化,在服务群众上网格化延伸,每个社区内都设立巡回审判点,法律讲座进市民学校,随时接受电话咨询,司法确认人民调解,还与社区共同创建了定期驻点工作与月联席会议机制相结合的制度,以一个月为节点,针对社区工作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以“订单”方式委派资深法官进行“集体会诊”,使更多的矛盾纠纷得以化解在诉前、消除在萌芽。
“法官定期来社区,最重要是把化解矛盾的金点子传授给了社区干部,教会社区干部依法处理事情的方法,提高依法管理好社区的能力。”琅琊区凤凰社区党工委书记程永旺如是赞扬。
走进企业,帮扶发展作用大
滁州地处皖东,是安徽省东向发展和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与南京市一江之隔,企业众多,矛盾集中。如何有效服务企业发展,是该市两级法院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天长市一直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天长市法院在镇(街)和工业集中区设立了16个法官工作室,构建半小时司法服务圈,就近办理常规性诉讼服务工作,减轻当事人和企业问累、跑累、诉累。此外,还在全市有代表性的企业设立14个“优化服务信息采集点”,及时了解企业在融资、用工、合同订立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提前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化解纠纷,帮助企业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各地法院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和地域特点,坚持因地制宜设置法官工作室。南谯区法院在重点工程项目徽商一号工地设立法官工作室,集中处理项目中所涉及的劳资关系、合同纠纷等。定远县法院在交警大队设立法官工作室,对道路交通事故类纠纷进行法律疏导和纠纷化解。来安县水口镇地处104国道和汊河经济开发区,由水口法庭下设的两个法官工作室,主要职能是进行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诉前调解和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
来安县水口镇由于距离南京近,房地产发展迅速。上市公司香江置业瞅准了这里的发展前景,在这里建设了“南京湾”别墅区,有不少南京人在这里置业投资。去年,先后有50多名业主将香江置业告上法庭,起诉公司逾期交房,要求支付违约金。
来安县法院水口法官工作室驻点法官王俊在接到第二件业主起诉香江置业的案件时,就已引起了警惕。他了解到,此前政府已经组织协调过这起群体性纠纷,但未成功,他意识到,这可能会形成群体性诉讼案件。
当50多名业主先后起诉到法院后,王俊已经成竹在胸。他联系了政府相关人员和人民调解员,采取逐层分化的政策,巧妙地化解了该案。
由于案由一致、案情统一,王俊建议业主们选择1~2名代表诉讼,其他业主可以根据结果参照执行。这个建议得到了部分缺少时间和精力的业主们的赞同,顺利分化了一半的业主,20多名业主撤回起诉。
随后,王俊了解到,香江置业交房时间仅比合同约定时间晚了几天,即便支付违约金,也没有多少钱。业主们集中起诉是为了曲线抗议小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令他们不满意的地方。
王俊联系到香江置业来安项目的负责人,并得到对方承诺。他带领业主们到香江置业公司进行面谈,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诚意。现场又有8人同意和解。
此案的处理,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业主们的权益,维护了企业的正面形象,化解了信访隐患。
据介绍,一年多来,滁州市有260余名法官共计3200余次深入乡镇、社区,接待群众咨询4500余次,调处矛盾纠纷2180余次,诉前调解2360余次。法官工作室实现了“三赢”的效果。第一“赢”,是通过法官工作室的运行,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司法服务,实现了司法便民利民的初始目的。第二“赢”,是架通了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法院、支持法院,有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第三“赢”,是让法官有了更为广阔的锻炼平台,特别是对于一些走出校门进院门的青年法官来说,通过到法官工作室工作,锻炼了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丰富了基层工作经验。
李忠好 周瑞平 朱一村
滁州市两级法院在乡镇、社区设立123个法官工作室,构建点线结合、无缝对接的诉讼服务圈,法官主动上门提供司法服务,开展巡回审判,就地解决矛盾纠纷;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民众的法治意识;指导人民调解,与基层组织合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遍布全市的法官工作室亲民便民,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司法的便捷,更提升了百姓对法官的信任。
天长市法院秦栏法庭设立诉讼服务站,当事人可以“一站式”办理绝大多数诉讼服务事项。 周瑞平/摄
新闻推荐
9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张培友1940年参加新四军,曾经历过开封战役、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如今年岁已高,想在有生之年见见老战友。而就在合肥,一位名...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