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新闻 天长新闻 明光新闻 全椒新闻 来安新闻 凤阳新闻 定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滁州市 > 天长新闻 > 正文

20年难心安 老人登报寻债主仅2000多元,且没有欠条;称不还钱不踏实

来源:新安晚报 2015-07-22 20:07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仅2000多元,且没有欠条;称不还钱不踏实

欠债还钱,可找不到债主,还不了钱,这让淮南老人姚多保寝食难安。20年来,他一遍遍翻着账本,一个个寻找债主,能找的都找到了,但还有的债没有欠条,也不在账本上,而只在他的记忆中,于是他又接着寻找,只为还2000多块钱……他的执着,让人感动。而与之相反,有些人欠下几千万元不还,拖垮了别人的工厂,拖累了别人的人生,而有些债主也被拖成了“老赖”,形成了恶性循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希望这个最朴素的做人道理,我们都能牢记。

欠款追不回 富翁成打工仔

资金链断裂,也欠下巨额债务

“原玉泉楼烤鸭店在姚多保承包期内的债权债务已清偿完毕,如有遗漏,请主动联系清偿。原大通区李春田,田家庵区胡忠田、陈建淮请主动与我联系。”日前,《淮南日报》刊发了这样一则“寻人启事”。7月15日下午,淮南69岁老人姚多保坐在家里翻着已破旧的账本。“账本上的都还完了,剩下的这几人,是我凭着记忆想起来的,这些是良心债,一定要还掉。”姚多保说,这是20年前他承包单位烤鸭店时欠的债,他多方查找这几个债主没找到,只好登报寻找。

7月份以来,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滁州日报》连续刊登了近千名“老赖”的信息,敦促“老赖”们尽快还钱。记者调查发现,其中欠债金额最高的达800多万元,最低的仅数百元。记者经过努力,找到了两名昔日的千万富翁,他们称,资金链断裂沦为“老赖”,都是因为借给别人巨额欠款要不回。

两千万货款让工厂停产

在《滁州日报》刊登的这批“老赖”名单中,杨某欠债800多万,成为欠债“第一名”。记者几经辗转,联系到了如今正在上海打工的杨某。

7月15日下午,记者接通杨某的电话,听得出电话那头,他正气喘吁吁地忙着什么。当记者说明来意后,杨某长叹了一口气说:“现在正忙,等会儿你再来电话……”

10分钟后,记者再次接通了杨某的电话。他告诉记者,刚才他正在货场里忙着组织装货。对于自己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他说自己也是因为别人欠2000多万的货款没有要回,才陷入困境。 “现在我在上海给朋友帮忙挣点儿生活费,总是要生活的呀!”杨某说,现在他每天起早贪黑在朋友公司帮忙,除了协助老总处理公司日常工作,还要带领工人装卸货物,“每月收入几千块钱。”

虽然自己沦为给别人打工的境地,但说起自己辉煌的时候,他还是感慨不已。他说,他6年前从浙江到滁州创业,先后投5000多万元进太阳能产业,从买地、建厂到生产。然而由于生意上处理不慎,一笔2000多万元的货款没及时要回,成为呆账,从而致使资金链断裂,一下子陷入困境。现在不仅工厂停产,还欠下了许多债务。

“现在虽然生活苦点儿,有时甚至吃咸菜对付,但这都不是问题!”杨某说,他现在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机会东山再起,“如果能够实现正常生产,估计最长一年,最短五到六个月就能走出困境!”杨某说,因为欠银行的钱,现在他的厂房和设备都冻结在那里,缺少资金而无法启动。

“钱最终都是要还的,我也从来没有想过不还钱,只是目前……”听得出,对于目前的困境,杨先生还没有想到摆脱的办法。

昔日企业家举家去躲债

徐某是天长市的一个农民,经过多年的艰辛打拼,终于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经营得风风火火。然而就在发展最高峰,由于借出2000多万给另一家公司,对方未按期还款,致使其陷入困境。在《滁州日报》刊登的“老赖”名单中,他赫然在列。

徐某今年48岁,因为欠款300万,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7月15日,记者辗转联系上徐某。徐某说,他的企业专门加工实验室器皿。在自己精心经营下,企业一步步壮大,甚至发展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企业。

然而,辉煌早已成为过去,现在他正带着老婆孩子四处流浪打工躲债。“这种躲债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徐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老婆、儿子都在给人家打工,自己捣鼓点儿小生意勉强糊口。他说,这几年他们全家北京、上海都跑过,哪里找到工作就到哪里,居无定所。

“儿子都26岁了,对象也谈了,就是没有钱办婚礼!”徐先生说,自己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民到有了自己的企业,中间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可现在一切都回到了起点。

徐某说,一切的转折都是由于一笔欠款。“当时一个朋友,以公司名义向我借款2100万。因为我有这个能力,加上对方承诺给较高利息,所以我想都没想就借给了他。谁知道,这笔巨款有去无回。现在这个朋友因经济犯罪进去了,要款就更没有希望了。”

“这笔钱加上利息现在已经3000多万,到年底已经‘滚\’到了近4000万!”徐某说,这些都是经过滁州中院判决生效的,但对方就是不还钱。

“我现在一共欠别人1000万,可别人欠我的钱更多。不过虽然我也是被骗了,但我绝不会赖账!”徐某告诉记者,刚开始讨债的人天天追债,他不得不带着全家躲债,现在债主知道了情况,不催了,但他也觉得没脸回家。“我也想早点把钱要回来,把欠别人的钱还掉,因为目前官司还在打,也不知道什么结果……”对于前景徐某还是觉得看不到太多希望。

本报记者 叶素健

这个账本,姚多保20年来翻看了无数遍。

20年来一直在找债主

“烤鸭店是我们单位的资产,我在1992年初承包经营,当时的烤鸭店很好,在淮南挺有名气的,生意最好时,一次能接待60桌。”姚多保说,烤鸭店只承包了2年半,单位就收了回去,因为要债务清算,当时有不少人的钱没及时支付,共欠了五六十人的钱,加起来大约有15万元。

姚多保说,欠人家的钱,数字大的,人家会主动找上门要,陆续都还掉了,但欠的少的,一些人就不要了,他就四处寻找这些人还钱。

曾经给烤鸭店送鱼的李传玉,是姚多保花了好多年才找到的债主。当年他欠了李传玉一千多元鱼钱,于是他一趟趟去瓦埠湖边找李传玉,直到2000年,找到李传玉哥哥家,才要到了李传玉电话,把钱还了。“当时李传玉拿到我还的钱,特别激动,他以为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没有欠条,我会把钱赖掉,我哪能做这样的事呢?”姚多保说,后来,李传玉拿着这一千多元钱,到苏州摆起了水果摊,再后来做起大排档生意,直到现在开起了大酒店。 “我现在和李传玉成了好朋友,他每次回家过年,我们都会在一起聚聚。”

找到债主,还了债,姚多保会如释重负,但有的还是没找到。比如,店里当年的服务员李红梅。当时李红梅才来上班不到一个月,母亲突然去世,就回家奔丧了,但此后就没回店里了。“我还欠着她120块钱工资,找了这么多年,也没找到他。这是我的一块心病。”

姚多保告诉记者,他曾是一名军人,18年半的军人生涯,让他养成了做什么事都很认真、执着的习惯。

不把钱还上心里不踏实

“人上了年纪,总爱回忆过去走过的路,想想哪些做得不得体,这些年,我能坚持下来寻找他们,把账本上欠的债还上,心里很高兴。”姚多保说着把当年烤鸭店的账本给拿了出来,记者看到账本实际上就是几页发黄的信纸订在一起,由于翻的次数太多,已有破损,老人把信纸粘在了白纸上。

姚多保告诉记者,他登报寻找的李春田、胡中田和陈建淮三位债主,欠的钱加起来也只有二千多元,因为没有欠条等凭证,他们的钱都不在当年的清算账本上,全是他凭着记忆想起来的。

“李春田是做木材生意的,他当年从山里送木料到店里搞基建用,店里资金周转紧张,欠了他一千多元钱没付。”姚多保向当年店里的员工打听到李春田家在淮南居仁村住,就准备把钱还给他,可到了居仁村,才发现那里老房子已拆迁,没有人知道他现在的住处,这让他很失望。

胡中田在姚多保的记忆里是位很讲义气的人,当年只要他打个电话,说店里需要煤了,胡中田就会马上送一车煤来。“煤钱都是过段时间,加起来一起结算的,我承包结束时,有几百块钱的煤钱没有给他。”姚多保说,后来听人说,胡中田做生意失败了,连家里的房子也抵押了出去,日子过得很落魄,他现在找到胡中田,还了当年的煤钱,还想在生活上帮助他。

姚多保告诉记者,在烤鸭店装修的时候,他还从陈建淮手里购置了中央空调,大部分钱付了,只剩下循环水泵的一千多元钱没付,陈建淮的生意做得不错,对这个钱也没有追要,可他回想起这笔欠款,总觉得不踏实,但到现在也没有找到陈建淮。

“我这样做,就是想让自己心里踏实点,不留下人生的遗憾。”姚多保说,做人要坦诚,希望社会上不要有那么多的老赖。本报记者 张安浩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97岁新四军老战士 有望找到老战友

9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张培友1940年参加新四军,曾经历过开封战役、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如今年岁已高,想在有生之年见见老战友。而就在合肥,一位名...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20年难心安 老人登报寻债主仅2000多元,且没有欠条;称不还钱不踏实)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