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
近年来,滁州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创新农村经营主体为动力,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多措并举推动美好乡村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滁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之路。
本报记者李 慧 实习生宋莎莎
天长市长山村
初冬时节,穿行在滁州市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座座温控大棚如千帆竞浪、一排排暖棚圈舍内羊肥牛壮、一座座农家小院掩映在婆娑树影间、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荡漾在农民脸上……皖东大地,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一幅描绘“秀美乡村幸福家园”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当前,滁州农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这是全市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11月11日至12日,市政府召开2015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场观摩推进会,市长张祥安在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总要求,以工业理念和工业思维为指导,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滁州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近年来,滁州市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题,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科技化、设施化建设,扎实开展了100个左右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活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现了双丰收。
用工业理念指导现代农业
三大重点聚焦落到实处
1月23日,全椒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滁州市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据统计,今年滁州市共创建103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较去年增加了2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市级15个,县级21个,乡镇级60个。实现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立体示范体系,为全省市级首例。
今年以来,市美好乡村办认真贯彻省、市决策部署,以工业理念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园区“关键要素建设、晋级争创和精品打造”三个重点,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在关键要素建设方面,启动开展了“科技支撑强化年、设施建设推进年、改革创新攻坚年”活动。目前,各市级以上示范园区按照要求,均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健全了各类专家大院、科研中心、实训基地或工作站、试验站;各示范园把设施农业作为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做到系统安排、集中连片建设。市财政专门安排了3800万元用于引导扶持科技支撑和设施农业建设。改革创新方面,各示范园区按照两个率先,即率先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任务,率先承担和开展各项农村改革试点任务,积极推进各项改革。
在晋级争创方面,已推荐了明光市潘村洼、琅琊区都市现代农业和定远县池河共3家示范区申报第四批省级示范区。目前正在评审中,有望获批2家。
在精品打造方面,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具体项目工程化”,今年滁州市确定了十大精品示范园区和十大工程进行重点建设和重点调度,着力建设南谯区(滁宁线)设施农业精品工程、全椒县荣鸿科技示范园、凤阳县金小岗农业高科技产业园、来安县百思德现代苗木花卉产业园、天长圣丰生态农业园等十大项目工程。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动创建南谯乌衣、琅琊都市、定远金山·滴水、全椒襄河、凤阳小岗等十大精品示范园区建设,确保在设施化水平、科技化运用、产业经营效益和示范引领等方面全面提升。
因地制宜打造精品特色
示范效应成效明显
前段时间,南谯区章广镇枫叶园的各色美景和游人如织的照片在滁城的朋友圈内被刷了屏。滁州首届章广红色文化旅游节(枫叶篇)华丽绽放。这次活动有摄影大赛,山地自行车骑行活动等内容。
近年来,章广镇聚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现已形成枫园、桃园、玫瑰园等特色景观。此次开放的枫园是以珍贵乡土树种三角枫规模化种植为基础,汇集了五角枫、枫香、羽毛枫和美国红枫等20多个品种,形成了万亩三角枫基地、五角枫园、枫树名品园、枫香园、北美彩叶树种园五大园区。
以章广镇万亩红枫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例,滁州市现已建成了以来安美国嘉吉禽产业链、舜山苗木、张山万亩软籽石榴及果蔬,全椒六镇铁皮石斛、大墅万亩美国薄壳山核桃、陈浅稻虾连作,南谯菊花博览园,琅琊舜田及金小岗万亩大樱桃,凤阳红心油茶、总铺千亩蓝莓,定远金山千亩设施草莓、天长龙岗芡实、明光石坝非洲菊、永言水产、泊岗银杏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示范园区,已成为引领滁州市农业结构调整、品牌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排头兵。
围绕示范区建设标准和示范要求,通过实施月主题调度、现场督查、八比八看和一对一通报等措施,确保示范取得实效。一是示范区农田基础建设明显改善。今年以来,全市市级以上示范区高标准基本农田较年初新增3万亩,总面积达84万亩,比重达50%,高于面上近20个百分点。二是新型经营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市级以上示范区内共新增472家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达4267家,增长11%。三是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市级以上示范区新增设施面积1.3万亩,总量达5.5万亩,增长23%。新增各类大中型机械1634台套,增长8.5%。机械化率达到88.4%,其中明光的潘村洼示范区机械化率100%。四是科技支撑力逐步增强。各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建设,涌现了全椒县荣鸿示范园的“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和凤阳示范区宝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金小岗的组培中心及8个专家工作室等一批先进典型。五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多功能开发进程加快。以金鹏99生态农业园、菊花博览园和大王府农博园为代表的都市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六是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今年以来全市市级以上示范区通过项目整合、招商引资共完成投资16.5亿元,同比增长13%,占计划总投资84%。七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前三季度示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25元,较全市的8049元高出32%。
建管同步可持续发展
美好乡村建设马力全开
“虽说城市很热闹,如今农村也不差。吃喝住用不发愁,琴棋书画鸟鱼花。美好乡村俺的家,人人都来维护它……”悠扬的音乐响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农民们用自编的小曲儿歌颂美好乡村的新生活。这是发生在天长市铜城镇农民文化广场上的一幕。
今年以来,滁州市紧紧围绕“三美”目标,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强化领导、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健全体系等举措,抓点带面,务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3年度列入省级考核的35个重点示范村均通过验收,其中,定远县、凤阳县在皖北片区考核中分居第1名、第6名,天长市在沿江片区考核中获得第6名,并被评为“安徽省2013年度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2014年度建设的48个中心村,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2015年度新建的45个中心村,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并启动建设。
建设美好乡村,关键要把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首位。今年以来,滁州市大力推进通过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绿化攻坚、“四看四促”巡回检查、“大干二季度、攻坚出成果”、月度现场调度等系列活动,全面推进2014年度48个中心村建设。截至目前,在建的中心村村内主次干道、上下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收转运设施、便民服务中心、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村邮站等公共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将于2016年上半年迎接考核验收。
建好更要管好。各地高度重视建成村、在建村的管护工作,普遍建立了“有人、有钱、有设施,日常管护常态化”的“三有一化”长效管护机制。从管护方式上看,天长、明光、来安和全椒等地采用集中打包、统一招标、公司管理的模式,定远、凤阳和南谯根据村庄特点,采用外包和自有管护队伍相结合的模式;从管护费用上看,各地在省、市财政奖补的基础上,探索村民自筹、村集体承担、企业赞助等形式,普遍建立了以县、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投入机制;从激励引导上看,开展了半年度建成村长效管护工作评比活动,通过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实现美好乡村长治久美。
与此同时,新村建设也快速启动。举办美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班,选派10名村镇规划指导员赴省住建厅学习;按照依据合法、程序规范、内容合理的要求,做好2015年度45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评审和省、市两级审查等工作;从环境整治入手,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设施后绿化文化建设等次序,快速启动2015年度中心村建设。720多个新建项目,目前已启动建设50%以上。
全椒县华林新村
中国·滁州菊花博览园一角
凤阳县金小岗观光园吸引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前来调研考察
市委书记李明在凤阳县大庙镇东陵村调研指导美好乡村建设
全椒县襄河镇现代农业示范区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园千亩富硒稻生产基地
来安县大英镇耘泰农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稻田画
琅琊区日本彩葵
定远县现代草莓博览园
明光市石坝镇非洲菊产业园
凤阳县大王府生态园
市委副市记、市长张祥安率团调研指导各县(市、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天长市大通蔬菜潍天现代农业教学研基地
明光市凤山村
来安县孙桥村
南谯区姑塘新村
定远县岳庄村民俗馆
南谯区蔬菜种植基地
装备提升结构优化 现代农业实现加速跑
“日前,安徽川流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在高铁连接线边已经流转土地1700亩,建设以互联网为背景、设施农业为主体的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天府景秀现代农业产业园,”定远县桑涧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接下来,还有苏州华和园林市政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环曲阳湖畔的1500亩莲藕生产基地,现在已经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近年来,定远县桑涧镇发挥地处城郊、定远高铁站、曲阳湖水系间的区位优势、围绕服务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壮大镇域经济的目标,周密谋划,分布实施,稳步推进农业“调转促”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成效。
以定远县桑涧镇为例,今年以来,滁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呈现出科技支撑有力、农业装备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农民增收加快、发展势头强劲的好形势。全市共创建了103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层级分,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市级15家、县级21家、乡镇级60家;按照类型分,其中以南谯乌衣、全椒襄河示范区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型示范园区58家,以凤阳小岗、来安美国嘉吉示范区为代表的综合型示范园区13 家,以全椒石沛荣鸿、来安舜山林桥为代表的特色型示范园区32家。
在科技方面,农机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各地市级以上示范区同近30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18家科研中心、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明光市、定远县同安徽农业大学组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验站、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凤阳金小岗与中国林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组建了8个专家工作室。全椒六镇镇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专注研究铁皮石斛有机化生产。农机装备方面,市级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内工厂化育秧、农机大院、粮食烘干设备、秸秆还田机械等配置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位于全省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滁州市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园区建设工作标准。在基础建设上,提出了100%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到田林路沟渠综合配套;硬件建设上,明确了“1+12”建设标准;软件建设上,提出了“六个一”建设要求;科技支撑上,转型升级上,提出了“小组团”集中建设及 “六个新”(新品种、新肥药、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机制) 推广方向。
主抓重点示范、标杆示范,力争打造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示范区。市级主抓十大精品示范区和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制定了考核标准,开展主题调度,定期检查,坚持问题导向,实行一对一精准通报,取得了很好的推进效果。
今后,滁州市还将通过开展示范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调整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提升设施农业建设、突破农业招商引资、建设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六大措施,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有效发挥示范区辐射传导作用,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
(记者李 慧)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奏响强农兴农“之声”
天长市种粮大户宣有林2005年开始包地种田,通过土地流转,目前种粮面积发展到6000余亩。之前已交售250多万公斤夏粮,领到了600多万元粮款。像宣有林这样种田在百亩以上的大户和家庭农场,该市已有1750个。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为更好地适应“三农”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出台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去年5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运行机制的指导意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准入、监管、退出三大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政策激励、规范服务等措施,有序推进农村耕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主体流转,从事设施农业、现代休闲农业、养殖业等。截至目前,滁州市耕地流转面积达200多万亩,仅去年就新增耕地流转面积30万亩。
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滁州市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农村经营方式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建设美好乡村的有效抓手,各乡镇分别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大厅 (窗口),各县(市、区)还设立土地流转仲裁庭,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提供服务平台。另外,滁州市还从财政、项目、信贷、保险、保障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加速推进土地流转。从2009年起,对规范流转土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流入主体每亩奖励100元;从2013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还拿出500万元,各县级财政每年配套300万元以上,用于奖励土地流转。
与此同时,滁州市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龙头集聚、产业集群、开放驱动、项目带动、创新推动、合作联动”六大战略,实现了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嘉吉、银鹭、盼盼、养元、雅客、蜡笔小新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明光永言水产、定远凯源粮贸、凤阳凤宝粮油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及达诺乳业、菊泰滁菊等一批本土企业加快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世界500强企业3家、国字号企业12家、省级59家、市级237家,规上企业333家。201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60亿元,同比增长15%,养元集团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11.6亿元,纳税2.6亿元。
突出做优以嘉吉等为代表的品牌化、国际化全程产业链典范,从种苗生产、规模养殖到屠宰分割、熟食加工,形成了综合配套的全程无缝产业链,嘉吉肉鸡产业链的肉鸡养殖加工能力超过6000万只,公司产品已获得出口美国许可;做优以广东温氏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模式,全椒温氏年可养殖和加工肉鸡3000万只、生猪65万头;全市建立了十大生产基地,密切了产销合作,实现了多方共赢;做优以天长大地种植业联合社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发展,联合做强。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24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727家,辐射带动农户50万户。
(记者李 慧)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
天长市永丰镇二墩中心村是2014年规划的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该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把光伏电站项目融入“绿色二墩”规划之中,充分利用车棚和公共屋顶资源,兴建小型光伏电站。
“我们在项目首期投资40万元,装机容量40kw,年发电4万度左右,经济收入达4-5万元;二期建设装机容量为20 kw,年发电2万度左右,”天长市永丰镇镇长马素莉表示,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中心村日常用电,余电入网,还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在此基础上,该村还在有条件的农户推广家庭光伏发电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为解决美好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缺钱办事”等现实困难,滁州市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从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中切块1000万元用于专项扶持美好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制发《关于在美好乡村空壳村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力争年底前51个空壳村年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以通过实现中心村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与此同时,突出与农业示范园区的结合。在中心村建设选址上,与全市103个农业示范园区相结合,选点布局,强化产业支撑,并且抓住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有利时机,加大土地整理和流转力度,形成了凤阳县大王府苗木观赏基地、南谯区曲亭黄金梨生产基地等一批无中生有的产业支撑;利用美好乡村建设的优势资源,将村庄与山水资源、田园风光结合,发展休闲旅游业,形成了天长市长山——井田线、全椒县55公里一环线和明光市明女线等乡村旅游线,天长、明光等地和旅游公司合作,组织安排了别具风味的乡村旅游线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帮助落后乡镇改变贫困面貌,滁州市认真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对确定的123个贫困村、20.21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建档立卡,***。根据各地实情,滁州市采取多项措施,强力推进扶贫攻坚行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按照“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升生活质量”的要求,滁州市建立市级扶贫项目库,做到了扶贫项目安排精准;制定《滁州市财政扶贫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做到了扶贫资金使用精准;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123个贫困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因村而异精准选人,加强了村级组织建设;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做到了扶贫措施精准;开展市直单位和各县(市)对贫困村扶贫项目认领工作,2014年全市共认领贫困村扶贫项目110个,认领贫困村扶贫项目资金总额397.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工作和光伏工程正在启动。
通过认真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扶贫格局,贫困地区改善了基础设施、发展了特色产业、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2014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48万人,今年能够超额完成3.21万人的减贫任务。 (记者李 慧)
美丽乡村美如画 文明新风扑面来
日前,记者来到来安县水口镇清水村,村道、组道上除了行人、车辆外,竟看不到一处垃圾,农户的房前屋后格外清爽干净。清澈的荷塘边,村民邓士清正坐在院子里择菜,她面前摆放着两个标识明显的垃圾筒。她高兴地介绍说,“现在再也不为垃圾无处可倒而发愁了,你看这个绿色的是可回收垃圾筒,像家里烟盒、塑料瓶、牛奶盒放进这里,那个深蓝色的是不可回收的垃圾,什么剩饭菜、烟头、鸡毛呀都往那里倒。”她一边说,一边将剩菜叶放进深蓝色的垃圾筒。
来安县环卫所所长徐斌介绍说,来安自2013年9月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环卫市场化改革,将政府“直接作业服务”改为“花钱购买服务”,目前全县乡村环卫保洁已覆盖所有集镇、美好乡村示范点,65个村民组一改往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臭味吸头脑、苍蝇乱哄哄”的“垃圾围村”面貌,所有积存的垃圾堆、垃圾沟清运干净,新产生的垃圾通过“桶装车载”统一收运,处处呈现出天蓝、地净、水清的生态景象。
如今,行走在各乡镇的各个村庄,看到的不仅是城乡环卫一体化给环境带来的变化,还有群众精神面貌的转变。在南谯区姑塘新村的健身广场,除了安置有扭腰圆盘、仰卧起坐设施等健身器械外,还设有文化大舞台。
“没想到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这么多现代化的健身器材。有了这个健身广场,我每天早晚都要来这里锻炼身体,我们农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过得健康了!”该村村民付世刚说,自从有了这座健身广场,饭后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广场上活动,有跳舞的,有扭秧歌的,有打球的,锻炼的同时也加深了彼此间的交流,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市美好乡村办负责同志介绍说,滁州市在建设美好乡村上,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为主线,通过整合投入、分类实施,集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乡村“外在”;以开展“文明户、新风户”评选为抓手,提升乡村文明水平,赋予美好乡村“内涵”。
滁州市健全文化设施,新改扩建了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工作,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为美好乡村建设注入文化活力。健全的文化设施也吸引了中国农歌会走进凤阳县小岗村、定远县岱山新村、天长市桑园村、明光市大罗郢村等4个美好乡村;同时,各地结合村庄历史、风俗传统挖掘了一批特色文化,如天长高巷、来安孙桥、定远岳庄等;许多村庄自发地组建了舞蹈队、体育运动队等,既传承了乡土文化,又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借力“文明户、新风户”评选活动,滁州市还开展了“好儿女、好婆婆、好夫妻”评选和“三留人员”关爱等活动,充分利用“文化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直观宣传作用,精心设计“文化墙”内容,做到“一墙一风景”、“一墙一创意”、“一墙一主题”, 进一步引导村民素质的提升和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营造农村和美、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记者李 慧)
市委副书记许继伟调研指导天长市冶山镇高巷村美好乡村建设
副市长金力出席安徽荣鸿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天长市对照执纪监督四种形态的政治要求,始终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强力推行“一惩戒、二从严、三在前”工作法,用严明地纪律构建起了立体“清廉网”。 ...
天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长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