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炮楼、生态养殖、观音庙、柑橘园……最近,位于大竹县南部的大城寨火了。就在“十一”黄金周,前往这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游客们一边感受历史文化,一边体验采摘乐趣,那种“烽烟关寨、瓜果飘香”的意味随之而来。
10月5日,阳光明媚。在重庆读初二的王志鹏回到家乡后,与父母一同前往大城寨游玩。去的路上,王志鹏并没有觉得十分新奇。在他看来,大城寨无非就是一般的乡村农家乐。到目的地后,他的感觉发生了变化。这里东西南北“四大寨门”、炮楼、观音庙等众多古迹,让这位喜欢历史的中学生十分着迷。王志鹏一边游览,一边向旁人打探景点的由来,没想到这儿还是抗日志士张止闻先生的故居呢。
“大城寨是明清时代的古关寨,我们也正是依托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来打造乡村旅游。”大竹县牌坊乡党委书记向记者介绍,整个大城寨占地面积1200余亩,在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乡村生态种养殖业。游客既可以感受历史文化,也可以体验乡村生活。在现场,记者看到,不少游客在游览炮楼庙宇后,又到柑橘园里采摘柑橘。
有人将文化称作旅游的灵魂和支柱,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当乡村旅游撞上文化时,给游客带来的是不一样的体验。放眼整个大竹县,将旅游和文化进行结合的,大城寨不是个例。距大竹县城22公里的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充分利用竹多而大的特点,深入挖掘竹文化,打造了“大巴山大竹海”文化生态旅游。到这里玩耍的游客也体会到“大竹”这一县名的内涵。在对清河古镇的打造中,又结合范绍增、建文帝等历史名人,深度挖掘名人文化、古建筑文化,形成了现代旅游的新看点。谈及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大竹县旅游协会顾问张湧认为,关键要让游客在游玩中看得见、摸得着,让文化不再遥远。特别是在打造乡村旅游时,要挖掘独特的文化元素,让文化“活”起来,避免千篇一律。
一天的游览,王志鹏觉得很充实。至于老师布置的假期作文,他当然地写了《游大城寨》,下笔有料,写得顺畅,称这是一次独特的文化体验,收获不小。
□本报记者 王天雨
有人将文化称作旅游的灵魂和支柱,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当乡村旅游撞上文化时,给游客带来的是不一样的体验。
新闻推荐
本报讯笔者8月30日从大竹县获悉,为确保到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该县近年来在庙坝镇积极探索“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地区”的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道路,坚持“权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