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发正在展示刚完成的书法作品。
□程一凡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文/图
清明前的一天,笔者慕名拜访了今年78岁的农民书法家张国发老人。老人患有多种疾病,但每天坚持练习书法1个多小时,一写就是60多个春秋,在全国性大型书画展中先后十多次荣获金奖。
张国发家中窗明几净,几盆郁郁葱葱的盆栽和一摞摞厚厚的宣纸相映成趣。墙上挂满了书法作品,大气洒脱;案桌上文房四宝一应俱全;书柜内一卷卷书籍,一摞摞习作装得满满当当,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几句寒暄之后,只见张老走到书桌前,提笔、震腕,起笔回锋,圆润收敛又不失气势;行笔中锋,笔力刚劲,显得颇为厚重大气;最后收笔,先提后压,一股饱满深沉之感跃然纸上。
“人生如字”:峰回路转却百折不挠
张国发的人生经历恰如他的书法作品一样峰回路转、曲折坎坷。
张国发1939年10月出生于大竹县文星镇杜家村。幼年时受小学校长启蒙,他爱上书法这门国粹艺术,家中无钱购买笔墨纸砚,他就用木棍和树枝在田地里练习,将名家墨迹的一笔一划烂熟于心。
青年时期正值 “文革”浩劫,他被迫中止学业,回乡务农。当时,他生活的乡村闭塞、落后,但不舍不离的是他对书法的热爱。在当时那个迷茫、无奈的时期,他拿起了毛笔,面对废旧的报纸、飘香的翰墨,一切苦闷、失意、彷徨,都化为乌有,整个身心变得轻松而愉快。他如醉如痴地沉浸在书法世界里,造诣与日俱增。
1976年,会写字、会拉琴……多才多艺的张国发被文星乡大安水库文艺宣传队相中,担任起了宣传员,负责办墙报、写大幅标语、刻蜡板印资料等,自己的书法才能第一次得到人家的认可,使他更加坚定地朝着艺术之路探寻。
后来,他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高手”,先后被文星区中学、文星乡中学聘请,刻板印刷试卷、辅导资料,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认可,还被文星区公所、文星营业所、文星乡信用社等单位请去整理文书档案,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直到退休年龄,白发苍苍的他仍是农民身份。
提及往事,张国发格外平和:“我要感谢命运。虽然没能实现自己当时由‘农转非\’的梦想,但如果没有人生的曲折,我也形不成现在这种笔力与风格。如果没有苦难的磨炼,我也没有如今的书法造诣。”
“字如人生”:融会贯通终大器晚成
经过了70余载人生的跌宕起伏,张国发老人越发淡定从容。几十年来,他埋头苦研书法艺术,对颜柳欧赵、二王、张旭、怀素等书法大家的心描手摹,使得他的字体宽绰大度,爽朗劲健,自然洒脱,别具韵致的书法艺术风格。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张国发还逐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点。他的书法吸取了王羲之、颜真卿的典雅浑厚,张旭、怀素的潇洒飘逸,其行书笔法纯熟、风格圆融笔力遒劲,其楷书点画工整、结构坚稳落落大方。
前贤多晚达,莫怕鬓霜侵。张国发可谓大器晚成、厚积薄发。他的书法作品在国家级书法展览中屡屡获奖:其作品在纪念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65周年第二届全国书画展中获得金奖;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85周年全国书画展中获金奖;首届“乡土情”国际华人书画大赛中获金奖……其本人也被全国书画家职称认定委员会认定职称为 “国家级特级书画师”。
对于社会,张国发是感恩的。2010年4月14日,震惊世界的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他从电视上得到消息后彻夜难眠,经过多方联系打听,捐献出自己的书法作品用于义卖救灾。“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个质朴的老人如是说。
新闻推荐
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99.65%的背后——本报讯(记者谭别林曾燕兰楠)3月3日,记者在大竹县综治办采访时获悉,去年以来,大竹县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牢牢把握基层平安建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大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大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