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云
如何治理基层“微腐败”,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7月20日,在达州市大竹县召开的第三届廉政大竹论坛暨反腐倡廉向基层延伸座谈会上,参会代表带来了各地的解题思路。
直面“微腐败”基层腐败多发易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各级纪检组织立案查处党员干部833人,其中基层站所、村(社区)干部达720人,占86.43%。”论坛上,大竹县县委书记何洪波用一组数据说明基层“微腐败”的多发易发现状,“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存在吃拿卡要、虚报冒领、截留侵吞、营私舞弊等违纪违法行为,更有甚者在民生资金、三资管理上动手脚。”
“我们对基层 ‘微腐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敢向民生资金伸黑手、敢在扶贫资金财物上动奶酪的苍蝇,发现一个查出一个,坚决严惩不贷。”达州市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查处农村基层 “微腐败”案件626件,其中涉及扶贫领域158件。”
基层腐败损害百姓切身利益。与会的四川省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四川省各级纪委监察机关始终把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抓在手上,把两个责任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紧盯四风和腐败问题,全面展开市县巡查,加强群众监督。2016年以来,全省点对点的督查2898次涉及近2万个村级组织,发现整改问题4587个,对“雁过拔毛”“吃拿卡要”“敢动扶贫资金奶酪”等行为立案审查807件,移送司法39人。
治理基层腐败需建立长效机制
“基层‘微腐败\’易发多发,究其原因,是过去基层反腐倡廉侧重于事后查处,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方面做得不够。”何洪波介绍,大竹县结合“互联网+”自主研发了阳光惠民平台,将农林、民政、扶贫移民、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督等11个涉农部门纳入民生监管体系,对政策法规、办事流程、资金发放等情况进行公开。同时平台系统实行大数据管理,全程跟踪民生资金走向、集体三资动态及群众在线反馈内容,线上实现自动预警。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广元市苍溪县建立起县、乡、村干部全员覆盖、监督全民参与的权力运行监督平台。平台去年5月上线,目前全县通过平台发现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3200余条,立案324件,案件总数同比增长55%,而信访举报总量同比下降了28.7%。
针对基层监察力量薄弱的问题,达州市宣汉县、通川区的创新举措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纷纷点赞。宣汉县建立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将全县54个乡镇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为4大协作区,整合协作区监督力量,抽调各乡镇纪检干部采取交叉检查方式,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通川区2014年开始探索设立廉勤委,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廉勤委员、组建廉勤委,行使村(社区)监督职能。
“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向基层延伸,延伸就是深入,延伸就是升级。”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所长冯军表示,治理基层“微腐败”需要探索创新举措,同时还需要以专项整治推动长效化监督机制形成与完善。
新闻推荐
青春无限 不说再见 ——达州市部分学校举行毕业典礼散学典礼一瞥
——我市部分学校举行毕业典礼散学典礼一瞥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