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村通过发展黑山羊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香椿丰收
***、精准脱贫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任务。近年来,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位于秦巴山区的达州市大竹县通过聚力培育可持续发展产业和可持续增收动力,大力实施农业“1243”工程,巩固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果,形成了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通过抓好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辐射贫困村发展品牌种植、畜禽养殖、观光旅游等产业,着力打造“一片六点”产业扶贫示范,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与造血并重。
黑山羊+香椿 带领贫困户致富
初到达州市大竹县李家乡大湾村,正值夏季大雨,村里的第一书记刘磊穿着长筒雨靴,撑着伞,像我们介绍村里的情况。“要是以往下这么大的雨,村里的路可不好走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道路是泥巴路,一下雨,路面便泥泞湿滑,一脚踩下去都是一裤管的泥,村民们想上市场里去卖菜非常不方便。
变化发生在两年前。大湾村是省高院对口扶贫帮扶村,省高院党组高度重视,2015年9月,刘磊从省高院来到大湾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书记”生涯。
贫困村如何脱贫?“致富的第一步,是打通道路。”刘磊指着村委办公大厅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告诉记者,“我们硬化了5.5公里乡村道路,改造危房80余套。”道路硬化的好处不仅仅是村民们出行更加方便,也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据了解,大竹县是全国重要的香椿基地,全县种植香椿10万余亩。“由于香椿对劳动力要求不高,村里的老年人也可以胜任,因此我们大力发展香椿产业,同时在香椿中套种白芷、丹参等中药材,增加效益。”刘磊告诉记者,全村在能够种植香椿的地方都种植了香椿,共1400余株。每年3月,前来村里收购香椿的大卡车排满了村上街道,场面十分热闹。村民们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有收益。“如果一户人种植5亩香椿,一年的收入在2万元左右。”刘磊告诉记者。
除了香椿产业,大湾村还发展起黑山羊产业。通过充分调研,2015年底,由省高院协调省直机关党校和省邮政储蓄银行两家帮扶单位,共同筹措了60余万元用于大湾村黑山羊养殖项目的启动资金,业主周庆禄联合全村贫困户成立“大湾村碧园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631”模式,“碧园”专合社采取1+N+1经营模式,即专合社+建档贫困户+村委会,专合社以圈舍、技术及养殖投入入股占60%,贫困户利用帮扶资金购置种羊入股占30%,村集体占10%,通过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
家住大湾村一组的贫困户沈昌福今年已经74岁了,由于子女在外打工,加上自己常年患病,几乎没有劳动能力。2015年,在村委的帮助下,他种植了一亩香椿,同时加入了黑山羊合作社,加上自己平时养一些鸡鸭,收入一年有3000多。
在帮组村里自身“造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刘磊还开始尝试利用网络增加销售渠道。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养殖一些家禽,为了帮村民们拓宽销路,于是,刘磊找来了大竹县的大学生创业平台进行技术指导,建立起农村电商,土鸡蛋、咸鸭蛋、大米……大湾村的特色农产品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单是土鸡蛋,便已销售了1900余单。
秦王桃+乡村旅游 实现产业造血
“弱枝、病枝、交叉枝、长枝要剪掉。”在寨峰3组村民杨元碧家的桃树地里,村党支部副书记、大竹县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鹏程正在现场指导果农修剪桃枝。“看!这种就是病枝,要从这里剪。”他麻利地剪去一根病枝,“这种枝条的座果率最高……”
2007年,大竹县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我们的模式是“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即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合作社以优质水果苗木和技术入股,村级组织起协调和监督作用。在利润分配中三者是按照14:6:80的比例分成。”朱鹏程告诉笔者,这种模式成功吸引了当时处于观望状态的农户,目前合作社已发展注册会员176人,紧密联系会员1万余人,发展“秦王桃”种植面积1.5万亩,并已辐射至大竹县的城西、欧家等9个乡镇30个村,惠及农户9238户,实现年均销售收入410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1300元。
随着连片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的建立,朱鹏程敏锐地察觉到乡村旅游的商机。自2008年起,寨峰村连续举办大竹桃花节和摘果节,每年迎来八方游客超过40万人次,带动周边近千名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行业中来。每年仅桃花节一个月的时间里,旅游直接收入超过1000万元,参与农户均增收1万余元。
在自己果园不断壮大的同时,朱鹏程时时不忘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仅寨峰村就有80多个贫困群众在他的带领下发展秦王桃,朱鹏程还与20名贫困群众签订合同,让他们管理桃园,每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继庙坝寨峰基地和城西龙潭基地之后,2016年朱鹏程又在大竹县的省定贫困村——川主乡铁佛村新建示范基地200余亩,同样采取“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模式,带领贫困户发展桃树产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优质果苗,进行技术指导。为合理利用土地,使桃树挂果前也能有收益,朱鹏程指导他们在果树种下的头两年里套种南瓜、西瓜等农作物,2016年,当地贫困户收益达5000元。
“在朱理事长的指导下,我种了1亩多的秦王桃,又承包了3.5亩,2016年我家桃子就卖2万多元,种桃树让我脱了贫!”寨峰村已脱贫贫困户杨元碧充满感激。
据了解,大竹县360余户贫困群众依托秦王桃产业脱贫致富。鹏程果业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秦王桃标准化示范项目”“全省示范合作社”“省级示范专合组织”等10多项荣誉。他本人也荣获“四川省农村优秀人才示范岗”“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全国科普惠农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农民工”“达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誉。
随着秦王桃产业滚雪球式的发展,朱鹏程思索“怎样才能更好更合理的解决销售问题,增加合作社社员收入?”2014年,他与“双头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开发出品质上乘、全国独有的“竹鲜”牌桃果醋,在寨峰村建立果醋加工作坊,利用秦王桃尾果每产醋达50吨。
去年6月,朱鹏程还在庙坝镇小微企业创业园选中了15亩地,投资近3000万元建立秦王桃产地集配中心及桃醋加工厂。“右边是3000平米的厂房,中间是1000平方米的观赏区……”在施工现场,朱鹏程描绘着自己设计的工厂蓝图。该厂计划今年7月开始运行,投产后年产果醋、果酒及果醋饮品将达1000吨,预计年产值1亿元,能解决贫困户就业500人,并为果农增收3000万元。
“果醋果酒以秦王桃尾果为原料,按每斤1元的价格收购,农户不用担心卖不完的桃子咋处理,秦王桃也有了自己的产业链。”朱鹏程说,“我有信心用好秦王桃产业链让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王晓林 本报记者 刘芳君 文/图
新闻推荐
7月27日,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石河镇前锋村“第一书记”、退役军人罗涛(左)和村民在稻虾养殖基地收获小龙虾。革命老区达州市针对当地属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和脱贫人口居四川省首位的实...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