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大竹新闻 > 正文

发挥优势 汇聚力量 谱写科技创新服务新篇章 ——达州市科协五年工作综述

来源:达州日报 2017-10-19 09:51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达州市科协五年工作综述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在大竹指导苎麻脱胶工艺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人员现场示范种植开展社区科普讲座

●始终关注科技工作者福祉,鼓励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紧扣中心大局,广泛开展民生科普;全面启动科技助力***,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回眸过去五年,一个个关键词诠释着达州市科协开拓创新、履职尽责的坚实足迹。

“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群团工作的决策部署,达州市科协认真履行党委、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职责,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模式,汇聚科技力量,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引智、融智、提智”,为建设幸福美丽达州贡献智慧和力量,谱写了科技创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助力创新渠道 让科技融入产业

苎麻服饰在穿着过程中易产生恼人的刺痒,为解决这一难题,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却仍然没找到合适的路子。2014年7月,玉竹麻业聘请国内7名知名专家成立企业技术专家团队,建立起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材料学家姚穆为驻站院士的“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院士专家团队帮助公司攻克了苎麻产品有刺痒感、易起皱、色牢度差等技术难题,重新确立了“高、新、特、精、优”的发展定位,企业逐渐走出产品附加值低、定位不高的困境,当年就新增产值1118万元,新增销售收入1003万元,新增利润339万元。

长期以来,企业和专家之间的沟通总是存在“梗阻”,一边是企业有技术难题,找不到解决的法子;一边是专家学者四处奔波,找不到合适的产学研合作“对象”。为帮助企业和专家解决沟通难题,2013年,市科协启动实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由市科协牵线搭桥,邀请专家与企业深入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对接、技术咨询等服务,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目前,全市共命名四批1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其中省级2个、市级14个,签约院士1名、专家50名,合作开展科技项目20多项。合作项目涵盖机械、钢铁、纺织、医药、农产品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人才+科技+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在实现产品提档升级、推动企业培育自主品牌、联合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贯彻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两年,市科协、市人才办、中国邮储银行达州市分行联合举办两届“四川省达州市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全市200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大学生创业者、返乡青年展示交流,资源对接,项目推广,一大批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典型脱颖而出,在今年1月举行的“四川省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以1金4银1铜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前茅。

五年来,达州市科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助力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引进高端人才、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组织实施“金桥工程”项目26个,共创产值35.7亿元,增加利税4.3亿元。组织实施“厂会协作”项目30个,共创产值22亿元,共增利税2.5亿元。“大竹县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被评为省“金桥工程”优秀项目。

强化科普阵地建设

让科学触手可及

农田里,农技专家手把手地教授种养殖户专业技术;校园里,师生体验科技大篷车的各类展品;社区里,居民围着“科普大学”讲师咨询健康问题……

五年来,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突出位置,围绕民生需要,积极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特色、有实效的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科普获得感,全面增强科普的受益面和实效性,让科学触手可及。

科技春风惠及万家。市科协发挥职能作用,每年都要集中开展“科普宣传月”和“科技活动周”活动,解决基层群众技术难题。五年来,市科协组织多个部门(单位)的科技专家,成立“专家科普巴士行”宣传团,先后在大竹县竹阳镇、宣汉县清溪镇、达川区赵家镇等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科普小分队深入田间院坝,咨询答疑1.7万多人次,发放种养殖、医疗健康、低碳生活等科技书籍、宣传资料357万册(份),《农村科普挂图》5500余幅,受益群众达459万余人次。

科普活动有声有色。借助“全国科普日”活动这个载体,每年推出系列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从2013年6月起,“中国流动科技馆四川巡展”先后在通川区、达川区、渠县、大竹县、宣汉县、开江县、万源市举办。巡展560天,展出展品216件,参观人数达70余万,被四川省科协表彰为“科普巡展先进集体”。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作用,推进“科普大篷车”到农村、到社区、进校园常态化,着力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五年来,全市科协系统累计出动“科普大篷车”808台次,展出展品、展板550块(件),参观(观摩)人员达63万人次。与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办公室、市广播电视台开办《科普大篷车》科普电视栏目,5年来共计专题播放科普常识850小时。

全民科普格局初现。牵头制定《达州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十三五”实施意见》,将科技、教育、农业、卫生、宣传等部门纳入科普工作大局。扎实推进科普社区e站和校园e站建设,建成新型电子科普宣传栏8块。深入开展达州市“百强农技协”、“百强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十佳科普示范社区”、“百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评比活动。5年来,共有136个农技协、120个科普基地、59个社区、57名致富带头人受到市级“百强”表彰,150个集体、30名个人入选“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2016年,5个农技协、2个科普基地、2个社区荣获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称号。

试点建设“社区科普示范大学”。通川区红旗路社区、达川区翠屏街道办南坝社区、宣汉县普光镇铜坎社区、开江县新宁镇建设社区、万源太平镇新华社区、大竹县西城社区、渠县李渡乡狮牌社区等15个社区试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推进“科普使者”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社区)干部在基层科普工作中的作用,聘请大学生村(社区)干部为“科普使者”。目前已聘用365名大学生村官为“科普使者”。

集聚反邪斗争正能量。坚持运用科学方式普及科学常识,深入推进反邪教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举办了反邪教高层次专题报告会。加强反邪理论研究,5年来共征集上报反邪论文72篇,其中62篇入选交流材料,并有33篇获奖,市科协先后3次被表彰为全省“反邪教工作先进集体”。

深入“建家交友”

凝聚人才力量

五年来,市科协以“建家交友”活动为抓手,以提升科协的凝聚力、吸引力为目标,加大力度,拓展宽度,积极搭建学术交流、科技创新、表彰奖励等平台,着力做好科技人才服务,提升“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水平。全市现有市级学(协)会24个、县级学(协)会96个、科普活动室453个、社区科普小组878个、社区科普学校212所、科普志愿者1.4万余名,312个乡镇和街道建办立了基层科协组织,各基层科协组织也基本做到有阵地、有制度、有宣传教育场地,让群众可以在家门口了解和掌握各类科普知识和适用技术。

市科协把关注科技工作者状况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积极开展科技人员站点调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被中国科协授予“A级优秀调查站点”。

深入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调研指导,加快推进高校科协组织建设。指导市农科院、市数学学会、市烟草学会等学会的组织建设,指导市科普作家协会等4个市级学(协)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开展了学会、企业科协之星调研。2015年,指导成立了达州市生物和现代中药研究会。2016年,新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2个。

发挥群团优势,服务百姓生活。近年来,携手全市各群团部门力量,向省科协争取基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建设资金300万元,在全市对口联系建设34个基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

整合科技资源

服务脱贫攻坚

达川区大力加强家庭农场建设,家庭农场工商注册达21家,居全市首位,带动全区4600余户农民从事种养殖业,人均年纯收入增加800至1000元;宣汉依靠科技大兴“牛业”经济,发展起了四川省畜科院蜀宣花牛科研基地,农户一亩地卖玉米秸秆青贮饲料收入就达2000多元;大竹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在80多个村建立优质糯稻基地10万亩,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指导,带动3万户农户、10万人从事糯稻生产;开江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流转山溪口村和土包寨村的700余亩土地发展琯溪蜜柚、脆皖鱼等特色产业,271户841人受益。在达州的广阔乡野,科技正逐渐融入百姓生活。

五年来,全市各级科协组织积极投身***主战场。每年启动“科技之春”活动,为广大农民朋友奉上“科技盛宴”。推进“农技协+电商”扶贫,助力全市252个农技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金融机构+农技协”的“银会合作”扶贫,建立8个“三农”金融服务站。“银会合作”启动三年以来,全市农技协、基地和科普带头人从市邮储银行等银行新增贷款达1.8亿元。推进“学会+农技协”扶贫模式,引导学会资源进入贫困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36项。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五年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483万元,投入贫困村惠农资金800万元。指导68个贫困村建好农技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95项。开展学会“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市、县级涉农学会帮助150个贫困村农技协培育人才、发展产业。推进科普阵地建设,在贫困村建成电子科普显示屏65个、科普活动室230个、科普画廊205个。

发挥科协优势,用科技的力量帮扶贫困村提升“造血”功能。市科协为对口联系扶贫点宣汉县清溪镇马伏村制定《帮扶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结对帮扶45户贫困户,投入帮扶资金200多万元,引进各类资金600多万元。推广“协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成立马伏村科普协会和马伏山黄金蜜柚种植协会,新建优质黄金蜜柚科普示范基地300亩。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农网升级改造以及道路、饮水等项目建设,马伏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强化科技教育

储备创新人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历来重视教育的达州人,同样重视科技的启蒙教育和意识培养。近年来,达州以中小学生科技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努力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西南片区复赛中,达州高中生代表队在“创意作品”和“科普实验”两个项目中荣获第一名。在第30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达州获奖率居全省第一。在今年3月举办的第32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达州选手获奖率达到92.8%。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成功举办32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小创客”参赛。

达州市青少年创新市长奖颁奖大会,激发了全市青少年内心的科学梦想。

“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家长的责任。通过备赛参赛,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与创新的窗口,告诉孩子们发明创造其实并不遥远,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每个人都可以走上创新之路!”一学生家长如是说。

为给“小创客”们搭建展示自我、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营造浓厚的氛围,达州各级科协携手相关单位和群体组织,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创新。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组织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获得一等奖18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20个,为达州争得了荣誉。市科协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组织参加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争当小实验家”、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等大赛,共获得一等奖161件,一等奖获奖数和获奖率均居全省前茅。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长奖颁奖大会已成为“小科创”们的盛会。五年来,共有150万人(次)青少年直接或间接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6484人获得了市级以上级别的奖项。同时,积极推进“青少年儿童科学院”建设,大竹中学和大竹竹北中心小学成功创建为“全市首批青少年儿童科学分院”。

回首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信心百倍。达州市科协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挥科协优势,汇聚创新动能,坚持把工作当事业、把岗位当舞台、把落实当天职,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奋力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丽达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文/图 焦海霞 本报记者 蒲正杰 廖梅

新闻推荐

为竹乡国企改革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竹县国资办党建工作创新纪实

——大竹县国资办党建工作创新纪实

大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发挥优势 汇聚力量 谱写科技创新服务新篇章 ——达州市科协五年工作综述)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