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镇老书房村农家新貌
秋景美如画,沃土蕴希望。一条条通村公路向贫困山区延伸,一幢幢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金秋的竹乡田成方、林成片、渠相通、路相连,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作为产粮大县,拥有四张“国字号”农业名片的大竹县2016年粮食总产量实现“十连增”,达54.1万吨。粮丰安天下,业兴奔小康。该县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特色农业风起云涌,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四好”新村人和景美……新的生产方式不仅让农业产品提量升质,更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和发展。该县荣获2016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提档升级:
产业化打牢农业“硬底子”
10月27日,正逢霜降。大竹县姚市乡建福村的智能育苗大棚内温暖如春,经过培训的几位村民正在给蝴蝶兰作最后定型。“还有20天,这批蝴蝶兰就将通过空运销往广州、深圳等城市。”达州云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管杨方成向记者介绍道,一亩地种粮食的产值有3000元,建大棚种蔬菜或西瓜的产值能达到1.5万元,而100亩的花卉仅销售就实现了600万元以上的产值。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花卉产业是大竹近年发展的新“副业”。在拥有“中国糯稻之乡”“中国醪糟之都”“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四张“国字号”名片的同时,“大竹苎麻”“大竹秦王桃”“大竹香椿”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片的背后,贯穿着当地党委、政府的一条理念与多年坚持:“粮油生产足温饱,特色农业促增收。”
“特色农业说到底也是农业,还是‘三农\’范畴,要真正让农民、农业有大的长期效益,还得发挥好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加乘效应。”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表示,如果说促“农”增收是战略目标,那大竹的战术选择就是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转型升级,将其概括为“特色农业+”。
该县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稳固支撑,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大力实施农业“1243”工程,突出抓好苎麻、香椿、糯稻、白茶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60.3万亩。培育壮大东柳醪糟、立川食品、顺鑫农业、林萍核桃、益寿黑花生、嘉禾农业等龙头企业,聚力打造“农产品加工百亿产业集群”。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实现9378元。
深度融合:
农旅互惠走出农村“好路子”
三月花烂漫,六月果飘香。姚市乡花卉基地和果桑基地内游人如织,建福村6组的刘尚碧姐妹俩笑得合不拢嘴。凭着做凉粉凉面的好手艺,两姐妹在家门口靠着今年的赏花摘果节就赚了5000多元。“以前以为粮食才能卖钱,后来发现瓜果蔬菜更赚钱,现在游客一来,做啥子都找钱。”
寨峰桃花源、清河李花园、石门梨花园……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大竹县连续多年成功举办“桃花节”“李花节”“梨花节”等大型乡村旅游活动。通过“旅游节会”,姚市乡成为了大竹新兴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赏花摘果期间旅游综合收入500余万元。
该县在全县贫困村中确定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好、交通区位条件好、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高的22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积极推动“+旅游”战略,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旅互惠。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2万人脱贫。
围绕建成“川渝陕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定位,大竹借助丰富的自然山水、生态风光、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旅游资源,加快推进13个市级重点镇建设,45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色小镇游人如织。大竹县闯出了一条旅游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辅相成的新路。“旅游观光+特色农业”“旅游观光+精深加工”的发展模式,支持和引导村镇企业开发制作了竹编、根雕、苎麻等工艺美术品、纪念品和地方土特产品,延伸出的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三次产业互融互促的生动局面。2017年,全县52个贫困村共建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6.65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1.44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78万亩,实现销售收入9.7亿元。
合力攻坚:
新村创建促进农民“变样子”
10月下旬,清水镇老书房村祥泰青花椒合作社300多亩青花椒进入了秋管期,10余名工人在花椒地里忙着人工除草。该村党支部书记周世龙和合作社负责人邓泽山坡前屋后忙着选址建花椒烘房。
老书房村离大竹县城仅十多公里,新村聚居点附近的鱼塘水质清澈,是竹城垂钓爱好者出游首选地。青花椒、水产等种养业的入驻发展,带动该村人均纯年收入增加1500余元,一跃成为市级“四好村”。
而在大马力推进“四好村”的建设中,大竹县大力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新村聚集区内健身设施、休闲设施、文化设施等一应俱全。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产业的引领,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习惯。全县村道两旁和村民院落干净整洁,家家户户欢声笑语。依托文化设施、农民夜校、宣传文化墙、幸福家庭评选等载体,将良好风气的和谐新村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与此同时,大竹县按照“兴业、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五大行动”和文明村级创建为抓手,2016年全县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9个、市级“四好村”51个、县级“四好村”74个。
今日的竹乡,得益于“四好村”创建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幸福指数正节节攀升。
□本报记者 龚俊 特约记者 王晓林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大竹县文化馆 熊志燕·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