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意渐浓。11月25日下午,笔者走进达州市大竹县团坝镇,只见山坡上、平坝里,除了白茶,还有一片片的花椒、吊瓜、红心柚、百香果点缀其间,煞是喜人。
“以前呐,村里的年轻人是巴不得走出去就再也不回来,今年我看这些娃儿回来就忙着栽种白茶,是铁了心不再外出打工了。”团坝镇赵家村2组年逾七旬的茶农蔡化行发出由衷感慨。
今年,该镇党委通过推行“党建+”模式助力产业扶贫,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党建引领、产业脱贫”已然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依托能人抓党建
“班子强不强,关键是头羊”
在团坝镇农华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株瓜藤爬满架子,红彤彤的吊瓜挂满枝头。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这片吊瓜,村党支部书记唐坤伦和妻子的关系曾亮起“红灯”。
“放着好好地‘总监\’不当,一天到晚都在村里跑,到底图个啥!”从保险公司高层干部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妻子对唐坤伦的这个决定十分不解,还曾为此不让唐坤伦进家门。“都说致富不忘乡亲,镇上把我请回来为啥?就要是帮助乡亲们发家致富。”面对妻子的抱怨,老唐却总是乐呵呵的。
基层党组织年龄结构老化,凝聚力、战斗力、引领力缺失,这在许多农村已是共性问题。如何破题?2013年,大竹县着力实施“能人助村”计划,通过回引“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为此,今年3月,“本土致富能人”唐坤伦被团坝镇党委委任为农华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伊始,唐坤伦就汇同班子成员谋划发展路子。“吊瓜投资少、省工、省力、见效快,一次种下可收获7年,第二年进入盛产期,亩产籽100公斤以上,亩产值将超过4000元。”通过村“两委”多方联系,很快引进大竹县光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农华村流转土地510亩种植吊瓜。迄今,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带动下,吊瓜产业在全镇已发展1550亩。
“我在吊瓜基地务工,平均每月上班10天,每天收入60元,每年收入有7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等其他收入,明年脱贫不成问题。”农华村9组贫困群众廖维兴的妻子身体残疾,家门口就业为他一家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要说脱贫致富,唐书记还真是我们的‘领头羊\’!”廖维兴笑着说。
依托党建强产业
“脱贫手把手,党员领着走”
“我一个穷汉子,一没资金,二不懂技术,还要照顾患病的孩子,哪里敢想什么致富?”白坝村5组贫困群众曾祥敏一家人的生活极其艰难。“缺资金、缺技术、负担重,自身脱贫动力不强”成了阻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2015年,团坝镇开始实施“党建+”扶贫行动,组织党员干部、致富能手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一名党员结一个‘穷亲\’”。此后,曾祥敏便成了白坝村党支部书记卢华林的“亲戚”。
早在2012年,曾祥敏便种植过白茶,但由于没有经验又缺技术,3亩白茶最后只存活了几分地,这让他一度“望茶生畏”。“老曾,如今我们村里发展的白茶是从浙江安吉引来的,你试试看,有什么损失我来承担!”2016年,在卢华林的鼓励和帮助下,曾祥敏鼓起勇气试种了一亩经过本地改良的“新白茶”,结果长势良好。“自家种的白茶每年收益渐增,加上妻子在巴蜀玉叶公司当炒茶师,我也在基地里季节性务工,一年下来能挣1万多元。”如今曾祥敏对如期脱贫充满了信心。
据介绍,白坝村共有贫困户29户,村党支部引导所有贫困户种植白茶,并给出免费苗木、无偿技术培训的优惠政策。目前,全村有12户贫困户种植白茶,收益好的每亩能挣1万元。此外,全村200余户非贫困户种植白茶面积达400余亩。
依托产业谋发展
“致富快不快,全靠产业带”
从“巴蜀白茶重镇”到“绿色生态名镇”再到“休闲旅游小镇”,在团坝镇未来3至5年的发展规划上,一个模糊的轨迹随着特色产业的落地开花而不断清晰。
“我们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坡地可培育花卉苗木,洼地可搞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好了还可以建农家乐,走出一个‘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新路。”提起产业布局,团坝镇党委书记刘琛充满信心。据他介绍,全镇计划今年至2020年每年新增一个种植示范区,每个示范区500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种植业。2020年,全镇种植面积将达到1万亩,实现种植区域全覆盖。
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贫困户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该镇还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机制助力抓好产业扶贫: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支撑;要求辖区内所有合作社的贫困户用工比例必须占10%以上;让贫困户以扶贫小额信贷入股的形式参股到公司及合作社中,从而分得红利;为当年计划脱贫贫困户发放每人500元产业补助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增强“造血”功能。
据悉,2014~2016年,通过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团坝镇已有288户850人实现脱贫;今年计划脱贫的112户303人也已达到脱贫标准。(王晓林 程一凡 周定美)
新闻推荐
积极预防带来的嬗变效应 ——大竹县大力实施“积极预防、系统治理”工作机制扫描
——大竹县大力实施“积极预防、系统治理”工作机制扫描
大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