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余平方米的店面、两台电脑,就是大竹县金鸡乡花楼村6组贫困户李俊杰工作所需的全部家当。“在网上上班,再加上‘农村淘宝\’服务站的收入,一个月下来能挣7000多元钱,我感到非常满意。”这对于肢体二级残疾的李俊杰来说,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手段,精准对接供需关系,群众线上“点单”,干部线下“跑腿”,通过“网络”打开了贫困群众的致富前景。
扶贫先扶志。如何从根本上激发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大竹县通过实施“互联网+精神扶贫”模式,利用网络覆盖“无盲区”的优势,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让广大贫困群众懂政策、感党恩、志图强、能脱贫。
“打开手机,关注‘大竹发布\’‘大竹之窗\’等网络平台,国家政策、脱贫技术、致富经验啥都有,还可以在网上投票选‘感恩奋进先进人物\’。”12月13日上午,高穴镇官家村3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唐兴福,正热情地给乡亲们讲解如何进行网络学习。
就在几天前,朝阳乡仙桥村六组贫困户张显达家的新房快要竣工了,本应是一件喜事,可他整天却愁眉不展。“建房款还差5000块钱,上哪儿去找哇!”这一切都被村党支部书记肖潇看在眼里,他随即在微信朋友圈“晒”出老张家房屋修建所需资金明细,不到半小时就收到达州商会广东分会会长黄婷捐赠的5000元善款。
利用互联网推动社会扶贫是大竹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又一创举,通过构建连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多元化需求和社会爱心资源有效对接的网络平台,真正实现了“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格局。
近日上午,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搬迁安置点75岁的贫困户焦云修老人,正在村卫生室接受华西医院专家的远程诊疗。县卫生计生局与华西医院联系对接,构建远程医疗问诊系统,在贫困村卫生室投入使用,让贫困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这正是大竹县通过“互联网+民生服务”为贫困群众搭建的惠民平台。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大竹县通过“互联网+”搭建需求应答、惠民服务、扶贫监督“三大平台”,全面通畅信息,满足了贫困群众的“精准需求”。
(陈俊秋 特约记者 王晓林)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12日,在大竹县观音镇双河口村坤玉家庭农场里,一排排砖瓦结构的现代化圈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忙着安装配套设施,农场内一片忙碌景象。“现在电压如何?”“好得很哦!你看施工现场两台电...
大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大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