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下班的路上到报刊亭问问自己爱看的杂志来了没、等车的时候到报刊亭翻翻报纸、跟报刊亭的老板聊聊最新八卦新闻……很长一段时间里,报刊亭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在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悄然发生着变化,到报刊亭买报纸、杂志的习惯逐渐被手机网络所取代。近日,记者走访了达城大街小巷各报刊亭了解到,报刊亭的生存现状普遍不佳,许多报刊亭甚至为增加收入成为“杂货铺”。
在达城来凤路附近一家报刊亭,记者看到,报刊亭里摆满了各种报纸、杂志,但除了这些还销售饮料、纸巾、充值卡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商品。
在谈到生意状况时,该报刊亭的经营者李女士摇了摇头说:“现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新闻了,卖报生意不行,很多来买报纸的人,只是为了换一下零钱,报刊亭以后会不会从城市里消失哟。”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经营报刊亭已经有13年时间了,刚开始时生意非常好,每天的报纸、杂志供不应求,但最近几年,网络越来越发达,人们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报纸、杂志的销量越来越低,报刊亭的生存状况日渐困难,“我们一家人都是靠这个报刊亭维持生计,所以不得已只好进些饮料、文具等商品一起卖。”
“我们卖不完的报刊杂志只能便宜出售或者当作废品处理掉。”在达城老车坝经营报刊亭的郑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剩下的报纸很多,只能以4角一斤的价格卖给废品站。报刊亭每个月的收入在2000元左右,淡季时,只有1000元左右。
随后,记者又分别走访了其他地段的报刊亭,发现很多报刊亭都做起了“副业”——销售电话卡、电影票、饮料、零食等等。“有时来买饮料的顾客,会顺便买份报纸或者杂志,同样买报刊的顾客,有时顺便买点饮料等副食,这也起到了相互带动的作用。”一报刊亭经营者表示。
市民认同多元化经营
提升便民服务功能
目前,达城共有报刊亭53个,这些报刊亭分布于商业区、居民区、公交车站等各个区域,而报刊亭的经营者大多经营10来年了,如今报刊亭面临着经营困局,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是否该顺便卖杂货?市民对此各有看法。
“现在不少报刊亭都顺带卖饮料,有生意就说明老百姓有需求。”市民彭女士认为,只要遵守规定,报刊亭也可适当拓宽经营范围。对于报刊亭的一些转变方式,大多数市民表示不反对,报刊亭的多元化发展也可满足老百姓的各种需要。
“我有次在火车站接一个外地来的朋友,刚巧手机没费了,无法联系到人,还是在报刊亭买了一张充值卡,还是挺方便的,如果以后能够代缴水电气费,我们就不用去排队,那样就更便民了。”家住达城西外的周女士表示,报刊亭只有拓宽服务领域才能谋得发展,可以对它进行升级,做好便民服务才是硬道理。
随后,记者采访了四川省邮政公司达州市分公司报刊零售公司一相关负责人,针对报刊亭目前的尴尬境地,该负责人称,主要原因是现今信息通讯发达,电视、网络、手机等都可以看新闻,看报刊杂志的人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他们也采取了多种改进措施,例如,根据市场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增加配送报刊杂志的种类,以及改善报刊亭销售单一的状况,增设了电影票、充值卡等一些代办业务。下一步他们还将逐步设置像代缴水电气等更多便民服务项目,让报刊亭的服务项目多样化。
·本报记者 洪叶 刘民婕·
达城报刊亭
啥时变成杂货铺的?
新闻推荐
年过六旬的达州老太张兰花(化名)在一家物业公司上班,却在工作中意外受伤,住院后经鉴定为八级伤残。随后张兰花向物业公司索赔,物业公司却称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
2009年,张兰花在达州市一家物业公司上班,中途因故离职了一段时间,后来返回公司时,也一直没有与该公司签订书面合同。2012年3月26日晚上9时,张兰花在倾倒公司管理范围内的垃圾时受伤。随后,张兰花被送往...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