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金戈
每天一早到办公室,看着桌子上当天充满油墨香的《达州日报》,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熟悉,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我和她难以割舍的情缘。
我与《达州日报》结缘是在1995年。这一见钟情就是22年,是师缘,是友缘,伴随着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喜悦多多,收获满满。
那一年,我告别10多年的军旅生活,回到家乡的建设系统工作。地方工作对我来说,完全是一片新天地,当时我感到很茫然、惶恐,不知如何“转身”和“接轨”。
当同事将一份《通川日报》(《达州日报》前身)放到我办公桌上时,我顿时眼前一亮:“有老师了!”我找来近两三个月的《通川日报》,仔细阅读、仔细品味,并把有关建设系统的报道剪辑下来,认真学习、认真分析,从中了解地方工作、建设工作的重点和特点。
“一些人觉得党报枯燥无味,其实你只要坚持阅读,就会发现党报传递的信息很多很有用。”在云南当兵时,我就爱上了党报,先后在《云南日报》、《昆明日报》等媒体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并因此在部队荣获三等功3次。回到地方,我又爱上了党报,也养成了看党报的习惯——无论再忙,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翻阅学习党报。出差回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翻阅近期的《达州日报》。现在,我还通过《达州日报》电子版、掌上达州,解决有时不方便阅报的苦恼。
在我的“朋友圈”中,《达州日报》记者至少有四五十位。在一个没有直接业务往来的单位,有这么多朋友,我很自豪。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我的老师。通过读报学报,激发了写“豆腐块”的热情。1995年12月2日,我回到地方工作的首篇“处女作”《环卫工作呼唤公德意识》在《通川日报》上变成了铅字,我激动得一晚上都没法入睡,此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通川日报》当年度好新闻三等奖。编辑老师改动的地方和内容,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达州住建系统,不少同事和领导都称我是“贾记者”。在跟《达州日报》及新闻界朋友的交往学习中,我的新闻素养和新闻敏锐性不断提高,各种报道散见于全国、省(市)级各类报刊网站,《用真情谱写人生涵义》一文1997年9月22日还有幸登上了《人民日报》。住建部门工作量大面宽,很多方面和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为了让市民及时了解有关住建系统的民生政策问题,我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总会忙里抽闲“爬格子”,或联系《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记者适时准确地进行报道,为住建系统和市民搭起了连心桥。
党报对文字、对内容的严谨,促使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深入实际接“地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和新闻媒体打交道,我的写作水平不断进步,从一个握“枪杆子”的战士华丽转身为握“笔杆子”的办公室职员,并在1997年被评为达川地区首届“十佳通讯员”,2012年荣获全国住建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至今,我一直在市住建局办公室工作,10多年来,我带领办公室的同志熬夜加班,精心整理,先后上报、下发各种文件1000余份,起草汇报材料600余份,办理各种批示500余件,做到了严谨规范、文字精练,这与我“爬格子”,经常给《达州日报》写稿养成的好习惯、好作风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又兼职负责达州住建网的编辑管理工作,使市民又多了一个了解、关注达州住建工作的窗口。
2016年9月,我供职的市住建局从珠市街搬到西外市体育中心办公。清理办公室时,我把几大本厚厚的资料搬到家里,以免今后被遗忘或损毁。这些“宝贝”是我过去在《达州日报》用稿样报、获奖证书和特约通讯员聘书。20多年来,我先后在《达州日报》及其旗下的《达州晚报》刊发稿件800余篇,保存的样报基本上都是我的得意之作,或者有特殊经历、特殊意义的作品。这些“宝贝”是我和《达州日报》共同成长的见证,是我年轻时拼搏进取的见证,有的已经珍藏了20多年,虽然大部分已经泛黄,但它像一坛老酒,令人回味悠长。没事翻阅时,睹物思情,浪漫的怀旧情感就会涌上心头。
感谢《达州日报》编辑记者多年来的信任和支持!祝愿《达州日报》越办越好!祝愿达州日报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媒体融合中勇立潮头,再攀新高!
新闻推荐
达州市达州中学初中部七年级7班田瑞帆起床铃声响起,宿舍里一声又一声的哀叹此起彼伏。抬头看窗外,哇,下雪了,白茫茫一片。电话响了,老妈的念叨不停地灌进耳朵:“冷不冷?今天这么大的雪,穿厚点哟...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