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信·
说到和《达州日报》的相识、相知到相伴,还得从我的学生时代说起。
父亲是一名教师,每次到他办公室去,最吸引我的就是桌子上那厚厚的一叠报纸。因为年幼,那些教育理论类的报刊我是不感兴趣的,只有那熟悉的《达州日报》,特别是专门为学生创办的《达州日报·校园周刊》,因为刊发了很多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深深吸引了我。当时的我,做梦都想让自己的文章也能上报。于是,我将优秀的文章剪下来,整理成厚厚几本,随时翻看。渐渐地,潜移默化中,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虽然还没有实现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目标,但在初中毕业前,我的一篇作文被语文老师选送参加比赛,幸运地获得了全省三等奖,拿到奖励,感受着身边同学的羡慕,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激励。
2002年左右,《达州日报·校园周刊》的小记者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于是,我借助自己任学生会干部的便利,组织50余名有写作兴趣的同学,主动与达州日报的编辑老师联系,申请加入小记者团队。报社老师以最快时间通过审核,然后为我们办理小记者证,建立小记者站,给我们做采访写作的培训。每次送稿子去报社,编辑部的几位老师总是不厌其烦,悉心指导修改我们选送的稿件。就从那时起,短短一年时间,我就在《达州日报》《达州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通讯报道50余篇,被报社评为“优秀小记者”,毕业时还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毕业生。
参加工作以后,继续着父亲的脚步,我成为了一名老师。几年后,因工作需要调入通川区区委办,从事文秘工作。和报社隔街而居,怀着对文字的理想,潜心工作,不时写些文章向报社投稿。然后又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警察,继续从事办公室工作。
一路走来,无论我工作岗位怎样调整,工作环境如何变化,我对《达州日报》的热爱和关注没有丝毫改变,关注着他刊载的国家大政方针,关注着他报道的民生民意,关注着他报道的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着他发表的各类稿件。虽然很忙,但偶尔依然会和编辑老师电话聊聊天、问问好,自身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给我的工作带来启发和借鉴。
我真切地体会到,是达州日报引领帮助我成长,是达州日报开展的小记者活动增强了我的能力。他们如同我的良师益友,虽沉默不言,却无时不在温暖着我,鼓励着我,给予我前行的动力。
新闻推荐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和《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办法》以及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四川省司法厅《四川省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经组织报名、...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