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已有64岁了。屈指算来,我与《达州日报》结缘一晃也有40多年了。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百感交集,是《达州日报》伴我度过了40多年的黄金岁月,我永远忘不了《达州日报》这位良师益友。
1974年5月,《通川报》(《达州日报》的前身)在“文革”动乱中被“砸烂”停刊(一度改为《东方红报》)。复刊后,我老家所在的双河公社(今达县沿河乡)成立了报道组,一向重视抓新闻报道的公社干部段玉湘同志,推荐当时在农村当“小社员”的我,为通川报社和达县广播站(电台)的业余通讯员,由此与《达州日报》结缘。在段玉湘的鼓励和指导下,我爱上了新闻报道,写稿积极性颇高,向报社投稿不断。1974年8月29日,我的新闻报道处女作《改革耕作制度,喜获玉米丰收》,第一次在《通川报》变成了铅字,这对一个新闻报道的“新兵”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鼓舞啊!从此,我写稿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在《通川报》上见报的稿件也不断增多。须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通川报》还是八开四版小报,每周才出版一期,而且面对的是包括巴中等在内的13个县(市、区),要刊用一篇稿件是多么难啊!
1978年,我从达县师范学校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来又走上领导岗位,工作担子更加繁重了。但无论工作多忙,时间多紧,我都要尽量抽出时间写稿。工作之余采写的新闻稿件,不仅《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刊用500余篇,而且一些稿件还上了省级及以上报刊,多次受到地(市)、县的表彰。
我能在业余报道上取得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是与《达州日报》的编辑老师培养帮助分不开的。编辑老师耐心地细读了我的稿件,鼓励我要多给报社投稿,还逐一具体地指出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要把握事件的关键,要把重要的情节写具体,这样才感人。还不厌其烦地给我讲如何抓新闻点子,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新闻线索等等,使我受益匪浅!
现在,我已经退休了,仍然改变不了对新闻报道的酷爱。没有工作的牵挂,空闲时间也更多了,这给我发挥业余爱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机会终于来了,《达州晚报》于2014年2月刊出征集社区记者的消息,我便率先报了名,加入晚报社区记者队伍。近3年来,我积极采写新闻稿件,被《达州日报》和《达州晚报》共采用484篇。今年3月,我被达州日报社评为“2016年度优秀社区记者”。
而今,达州日报早已由小报成长为大报,由“周报”成长为日报,由一报发展为“双报”,由一业壮大为多业,我见证了她的不断发展壮大。借此机会,衷心祝愿我喜爱的《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越办越好!
□谯继
新闻推荐
致以崇高敬意 表达诚挚问候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