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立文
恢复高考的春风吹遍神州,1977年岁末我踏进了高考考场,因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走进了一所中师学校。读书时,除一套课本外,基本上没有其它书籍读,班上的一份《通川日报》(《达州日报》前身》)便成了课余“大餐”,同学们争相传阅,我是其中的一名读报积极分子。
我读着读着,就大胆地试着练笔。1979年国庆节,我将学校的一场大型文艺活动《我爱伟大的祖国》诗歌朗诵会,写成短文交到县广播电视局,很快被播用了,还寄来0.3元稿费。从此,我更加从党报中吸取营养,把身边发生的社会主义新人新事写成稿件,寄给县广播电视局采用。
1980年,我中师毕业后分配到福林山区任教,虽然教学任务重条件差,但学校有一份公费订阅的《通川日报》成了我课余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在搞好教学工作的业余时间,一边读报,一边把见到的好人好事写成稿件寄给县广播电视局。因此,我就成了县广播电视局业余通讯员,并因用稿多而获奖。县委宣传部干事鼓励我向《通川日报》投稿。1983年我写的《队长最后开秧田门》上了《通川日报》,从此又当起了《通川日报》的业余通讯员。
1985年,我的业余写稿生活可谓五彩缤纷,被乡广播站、县广播电视局、《通川日报》聘为业余通讯员,被达县地区行政公署经济信息研究室聘为信息员,被四川省人民广播电视台聘为“青年之友”。随后,我读报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除了《通川日报》,还有《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半月谈》《参考消息》等。
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我的体会是,一是要广泛的阅读党报党刊,从中不断吸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文字功夫。二是要善于挤时间学习与实地采访。三是不要道听途说,要深入实际,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如今,虽然我人老眼拙手笨,不便写稿件,但我还是坚持阅读《达州日报》,因为她不断开拓我的视野,我从中不断吸取力量!
新闻推荐
达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的公告
全民参保登记,是对全市广大市民参保信息进行完整记录,推进全民参保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事关全体市民的社保权益及福祉,敬请广大市民积极配合。一、登记对象本市行政区域内符合社会保险参保范围的人...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