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来,全国各大城市酷热难耐。达城入伏第一天,本报记者就在达城中心广场测得地面温度达49℃,达巴路口桥面温度冲破50℃。烧烤模式刚刚开启,接下来还有“加长版”三伏天等着“煎熬”大家。就在市民抱怨气温逐年升高之际,记者日前多方走访,调查达城“酷热”根源。
晚上不开空调 凉席成“电热毯”
“早些年,一把蒲扇就能度夏;如今,家里、商场、公交车等都安有空调,但夏天却越来越难熬。”50多岁的王师傅吃过晚饭便到滨河路乘凉。白天37℃的高温让晚上扑面而来的河风也变得滚烫,他不由得感叹:二三十年前,达城哪里有这么热哟,搬把躺椅往巷子口树下一坐,凉快得很。
王师傅的感叹立即引来李大爷的共鸣:“以前我修火电站,白天肩挑背扛,晚上就租住在老车坝附近,夜里睡在房间的凉席上还要盖毯子,连电风扇都不用吹。哪像现在,晚上不开空调凉席都成了‘电热毯\’”。
很多市民称,如今白天出门走在路上被烤得像刚出锅的小龙虾,晚上呆在家里不开空调闷得就像在蒸桑拿。和几十年前相比,达城气温上升了很多,而今年农历又有两个6月,从公历6月24日至8月21日共59天,多出的“闰六月”导致夏季酷热延长。
气温并未升高 和闰月无关
“达州气温最高记录出现在2006年,今年谈不上最热。”达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罗贵东介绍:闰月是农历历法上的巧妙安排,和气候没有任何关系。从数据上分析,今年达州平均气温没有上升的趋势。
26日20:00,记者实地测得城区地面温度高达52℃。针对城区越来越热的现象,罗贵东称,虽然温度没有上升,但城市的“热岛效应”却让大家觉得酷热难耐。一方面因为城市在逐渐扩大,机动车逐年增加,空调也越装越多;另一方面是越修越高的建筑阻挡了空气对流,郊外的凉风不能进入达城送风降暑。作为天然风道的州河,两岸更是被密集的高楼屏蔽,城区的热气得不到散发。
高层建筑让“穿堂风”受阻
“摇蒲扇、睡凉棍估计只能是老一辈达城人的记忆了。现在新修建的高层建筑比老房子散热差得多。”据市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市民感觉不开空调就无法待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建筑通风能力差。
据了解,达城的老房子一般属于“板式”结构,一梯两户有营造穿堂风的效果。而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为了增加居住率,现代高层建筑一般修建为2梯多户的塔楼,风道让位于住房面积,通风又受其他楼体遮挡,这样的房子在夏季散热就成了难题。
据了解,由于老城区州河两岸山脉屏列,不利于气流穿行散热,这也是城区气温高的原因之一。
市民呼吁城市建设重视通风
马踏洞新区,是在“十三五”期间将达州建成“双百”城市的重大战略目标下,达州市城市空间“南延西扩、适度向北”扩展战略中西扩的重心。其西靠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接莲花湖风景区,环境优美怡人,宜居宜业宜商。
目前新区的各项方案正在规划和设计之中,有市民呼吁,新区既然强调现代服务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并按照“园中有山水,山水在园中”的理念规划设计,更应该向北京、杭州等发达地区学习,设计之初便预留一条城市通风廊道,把郊外的风引进城区,冬天将雾霾等污染物吹走,夏天为城市防暑降温。
□本报记者 龚俊 见习记者 冯津榕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王锡敬)7月21日上午,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政府分别与深圳国信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三坤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两个项目投资额达15.5亿元。经过前期与企业多次对接洽谈,本着平等...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