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村无铭阙。
冯焕阙·全景。
渠县汉阙微观。
渠县汉阙精美局部。
四川渠县·沈府君双阙。
了解更多人文历史,扫码上封面新闻看精彩视频。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阙,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学者认为其至迟出现于西周,定型并盛于汉代。至今,绝大部分阙已从地面消失,仅剩下寥寥的数座遗迹供后人瞻仰。成都机场高速的汉阙门收费站,其形制就以“阙”为蓝本。
因阙上刻有铭文书画,古人出行、拜谒、歌舞、百戏、狩猎等场景都能刻画于阙,生活场景“跃然石上”。汉阙不仅有石质“汉书”之称,还被誉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现存石阙中,基本完整的有29座,仅在四川渠县,就占了近四分之一。
壹
汉阙之乡
数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
古时,人们在墙门豁口两侧建造岗楼,主要用于防御。久而久之,随着生活条件发生变化,在人们能够建造大型门屋后,岗楼逐渐演变成门外侧的威仪性建筑。到汉代,阙逐渐演化成为一种象征礼仪和地位的礼仪性建筑,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墓地等,盛行按照一定的等级建阙。
资料显示,现存石阙中,基本完整的有29座,巴蜀地区就占了其中大半,川渝两地共计19座,其余分布于河南、山东、北京等地。四川汉阙,又极为集中的出现在川东渠县境内。因此,渠县又有“中国汉阙之乡”的美称。
渠县,位于渠江中游,古称“宕渠”,为川东巴人(賨人)所居之地。近年来,随着渠县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坝遗址考古项目的不断推进,“宕渠”文字瓦当、城门遗址等遗迹的发掘出土,使春秋战国时期的“賨人”国都重见天日。与之辉映,在与城坝遗址隔江相望的土溪镇、水口镇、青神乡不到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括冯焕阙、沈府君阙、蒲家湾无铭阙、王家坪无铭阙、赵家村东无铭阙、赵家村西无铭阙在内的6处7尊汉阙屹立不倒两千年。
有学者认为,渠县汉阙,是研究四川汉代建筑、文化、经济、民俗、民风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研究川东历史沿革、经济文化交流、交通关系发展等重要的实物资料。渠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肖仁杰介绍,2001年国务院合并渠县6处汉阙,以“渠县汉阙”名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渠县被中国文物学会正式命名、授牌为“中国汉阙之乡”。
冯焕阙、沈府君阙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6处汉阙中尤为典型。
贰
记录历史
汉代文化实物见证者
渠县汉阙,体现了汉代建筑雄浑、厚重的风格,成为汉代文化的实物见证者。其中,冯焕阙以其优雅飘逸的风格独立于世,被史学家称为“汉阙中的逸品”。从渠县土溪车站出发,经过蜿蜒的乡间小道,行驶大约20分钟,离道路不远处,走下几级台阶,便到冯焕阙所在的位置。砖石筑起的围墙将冯焕阙包围,4.4米的高度在现在看来仍然庄严。走进圆形的中式拱门,上石阶,便能近距离与这尊2000余年的文物对视。
冯焕阙,原为双阙,现仅存东阙。东阙由母阙和子阙组合而成,现仅存母阙,立于基座之上。据渠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冯焕阙是一座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由阙基、阙身、阙楼、阙顶四部分组成,也是渠县6处汉阙中唯一能判断确切建造年代和明确墓主的阙。因此,其为断定渠县汉阙乃至四川、重庆境内现存汉阙建造时间,有重要参考价值。
细细观察,阙的正面刻有两行铭文:“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史书记载,阙主冯焕,东汉巴郡宕渠人,卒于安帝永宁二年即建光元年。其历任尚书侍郎、豫州、幽州刺史等职。他忠于汉室,骁勇多智,不畏权贵,既有北抗句骊与岁貊联军的赫赫战功,又有一生以“志欲去恶”为旨的高尚品格,为统一和巩固东汉帝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该阙为冯焕卒年由其颖川、汝南、陈国等旧部20余人为其立。
铭文之下,雕着一只饕餮,威严怪异。阙楼之上,拱眼处正面浮雕青龙,龙爪前有一蟾蜍,背面刻玄武,刀法细腻娴熟。“冯焕阙与其他几处汉阙在大小、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别,在同时期来说,形制也并不算高大。”渠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肖仁杰介绍,冯焕阙在建筑风格上,以空灵为主。她猜测,这也许反映了冯家的一种家风传承。“冯家父子虽然都是武将出身,但都兼具文人风格,家学渊源颇深。”
与冯焕阙相去几里,唯一的双阙俱存者亦威严耸立,该阙为沈府君阙。沈府君阙位于渠县水口乡汉亭村,约建于汉安帝延光年间。汉时,人们尊称太守为“府君”。据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考证,在汉代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墓前方可立阙。遗憾的是,“沈府君”其人因史无记载,无以考证。
相比起冯焕阙的简朴,沈府君阙的雕刻则更为精巧。左阙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内侧高浮雕青 龙 衔璧,挣扎向上,奋欲嘘 气 腾飞。右阙铭文“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内侧为白虎衔璧,跃跃欲试,动感十足。各部件上,四角圆雕力士,浅浮雕神话故事中的西王母、玉兔、九尾狐、三足乌等神灵异兽;仙人骑鹿、玉兔捣药、养由基射猿、董永侍父、戏虎等图案,雕刻精巧,细腻逼真,为研究汉代生产、生活、建筑、交通工具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守护汉阙
“石头墩子”不能摸
这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为何在渠县出现得如此之多?时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这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当地保护有很大关系。“当地淳朴的民风、文博系统所做的保护工作也是完好留存的原因。”高大伦说,除此以外,这里远离热点地区,当时不便的交通或许成为其留存至今的有利条件。
目前,渠县在对汉阙的保护上投入不少。不仅安排了专人对汉阙进行看护,针对各个汉阙均编制了保护方案,还建立了全国首个汉阙文化博物馆。赵杰夫妻和燕本华就是其中两阙的看护人。
赵杰今年68岁,妻子胡代蓉66岁,两人负责冯焕阙的日常看护。他们的房屋和冯焕阙仅相隔着一条马路。用胡代蓉的话说,站在门口就能望到。他们算得上看护汉阙的“新手”,履行责任三年有余。
赵杰出生便在此地,据其回忆,他小时候,汉阙也在原处,被一个凉亭包围起来,现在的院子大约是在1977年修建的。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多年来,“蹭着”参观人们的讲解,胡代蓉也对汉阙有了一些了解。说起冯焕的故事,她耳熟能详,“这是冯焕的儿子给他修建的,2000多年前,他是兵部尚书,相当于总理呢。”
燕本华今年62岁,汉阙村本地人,已经守护沈府君阙七年。他家就住在村里大黄果树的边上,离沈府君阙约百米远。平日里,燕本华主要承担着看护沈府君阙的责任,打扫卫生、开关门锁,清理汉阙小道上的杂草。
燕本华说,他还是孩子时,这块“石头墩子”就被保护起来,锁在凉亭内。1982年左右,为两座阙重修了院子,这两年,又新建了大篷,为它遮风挡雨。“这个任务交给我了,我就有责任嘛,平时要注意看护,有人来看时,提醒他们不能摸,不能涂画。”
除了专人看护,四年前,渠县汉阙文化博物馆也修建完成,现已对外开放。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图据渠县历史博物馆、渠县汉阙文化博物馆
四川汉阙
对研究都城城阙有参考价值
汉代是建阙的盛期,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级建阙。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东阙、北阙,建章宫的凤阙、圆阙,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阙。传说凤阙高20余丈。这些巨阙除凤阙尚有夯土残址外,其余都已湮灭,现存的只是一些东汉或西晋的小型石造祠阙和墓阙,最高者不过6米。
“我对三国文化比较关注,因此对蜀汉遗迹也十分感兴趣。”前不久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站长钱国祥第二次来到三星堆遗址博物馆。上一次入川是在两年前,除了感受三星堆遗址的神秘,他还特地前往川东渠县看汉阙。
“汉阙是古代很有意思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礼仪特点。”钱国祥说,古时,尤其是都城中,大多会设置宫阙、城阙,一些重要的墓葬、皇陵或者有身份的人物,也都会在陵墓前设阙。四川目前保存的阙,大多都是普通百姓或者身份较高的人修建的阙。
“四川对汉阙的保护做得相当不错。”钱国祥说,渠县的大部分汉阙周边都做了环境整治,并进行了维护,这对文物的保护是有益的。渠县汉阙的存在,对于研究阙的造型具有参考价值。“我们在研究较大都城的城阙时,由于它们现在仅有一些基础部分遗存,我们依靠地面上存在的阙的特点,来研究它的地面造型。”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韩雨霁 新闻推荐 本报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近日,一台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廉洁家风”为主题的廉政文艺演出,在渠江镇第三... 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