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村干部背上的“背篼书屋”。
图为村民纷纷前来借书。
3月9日,在达州市宣汉县南坝镇墩子村,村支书孙宗强背着一个装满图书的背篼,弯着腰,吃力地在羊肠小道上行走,将一本本书送到农民兄弟家门口……为方便群众阅读,孙宗强甘当他们的“文化棒棒”,几年来他背着“背篼书屋”行走在大山深处。
创办“背篼书屋”模式为群众年送书数万本
墩子村幅员面积6.3平方公里,辖区村民小组有8个,村民有4000余名。2011年,该村虽然建立“农家书屋”,但由于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只为“农家书屋”附近的村民提供了阅读方便,偏远群众到农家书屋费时较长,其他大多数想看书的村民只能“望书兴叹”,极大地抑制他们的读书热情。
家住墩子村三组的村民向以义,圈养了500多只兔子,由于离村里“农家书屋”较远,每次去“农家书屋”翻阅相关养殖技术资料,来回要走十几公里,加上山区道路崎岖,行走不便,遇上雨天路更难走,十分渴望家门口办个“农家书屋”。
为破解群众读书难,南坝镇创办“背篼书屋”模式,村干部利用每月到各村民小组召开会议的机会,用背兜装满群众特别忠爱的果树种植、家畜养殖、卫生保健等书籍,然后背到会场,由群众签字借阅。村民之间还可以相互传阅,按约定时间归还,把精神食粮送到千家万户。目前,该镇辖区31个村(社区)都创办了“背篼书屋”,每年为群众送去图书数万本。
确保“背篼书屋”流动甘当群众“文化棒棒”
2月29日,墩子村支部书记孙宗强背着满满一背篼图书,正朝一个山头走去,准备去召开村民会议,那里是墩子村最远的三组。
群山起伏,远远可以看见山头有几户人家。山高、坡陡,树林中,一条羊肠小道若隐若现。途中,经过一段几乎没有路的山坡,背着背篼的孙宗强手脚并用地抓着树木,爬了上去。历经几个小时后,气喘吁吁的孙宗强终于来到三组村民向以义的农家院坝。
孙宗强组织村民召开村民会议后,村民们没有散去,而是从会场上摆放着的背兜里寻找自己喜爱的图书,纷纷借阅。家住墩子村三组的村民向以义,这次他找孙宗强借了一本如何给兔子防疫的书。
“可得多学习,平时大伙的鸡鸭猪有问题,都可以找我帮忙。”孙宗强笑呵呵地说,上次有户人家发鸡瘟,就全靠书里学到的知识,避免了更大面积感染。
“只要能为群众带来阅读方便,我甘当群众‘文化棒棒\’!”孙宗强说,该村农家书屋共有3000多册图书,以前每个月只能借出去十几本,自从有了“背篼书屋”后,每个月的借阅量增长了两三倍。目前,该镇已有100多名干部加入了“背篼书屋”队伍。
发挥“背篼书屋”作用提高群众思想觉悟
“我镇村干部背着‘背篼书屋\’进院坝,把农家科技送进千家万户,让精神文明遍地开花,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南坝镇党委书记丁小平信心满满地说。
家住墩子村三组的村民向以义,他通过“背篼书屋”学习养殖技术后,成功圈养兔子500多只,每年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以前,我们通过电视学养殖技术,有些要点一晃而过,根本记不住,又不能让电视重播,着急啊!
看科技书报就不一样了,遇到困难的时候又翻出来看看,不懂问问就行了,多方便啊!”墩子村民向以义深有感触地说。
“过去,我们请群众集中开次大会,大家都说没时间参加,往往是开会半小时、等人三小时。现在好了,很多时候都是村民主动打电话问我们好久开会,有效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村支书孙宗强深知,那是村民们对农村书籍的浓浓渴望。
杨元华 漆楚良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罗轩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华西城市读本讯(鲁川记者赵权军)3月26日下午两点,宣汉县厂溪乡敬老院附近的一处山林燃起了大火,火势很猛。新华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后,在所长带领下立即组织警力,迅速赶到起火现场。在民警和附...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