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成家宇(左四)与村民拉家常。
整治山坪塘 修建便民桥 发展经果林
我们村的第一书记
□本报记者 刘鑫 文/图
红岭乡湾桥村地处宣汉县西南方,平均海拔500米,总计1872人,是典型的山区小村落。2013年8月,在宣汉县交通运输局工作10余年的成家宇来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
上山任职的第一天,成家宇很兴奋,用手机拍照发朋友圈,“看看我们村,有山有水空气又好,美吧!”然而,身处其中一看:山,由于村里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荒了;水,成了老百姓倾倒垃圾的臭水沟;整个村的支柱产业,除了水稻就是玉米,村民人均年收入在2013年的时候还不到2000元。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好“第一书记”,成家宇开始四处奔走,上下协调……
多方协调,解决吃水难题
在宣汉县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股,担任股长一职10余年的成家宇,虽然一开始跟同事们一样,积极报名参加“第一书记”,可当任职通知书接到手后,“自己行不行”的问题,还是让他很忐忑。
而等他来到湾桥村,实地走访查看后,心里更是打起了鼓。“有点儿超出我的心理预期了。”3月14日,面对记者,成家宇道出了心里话,“尤其是来了一个月后,五、六、八组的几十户村民,联名找我说吃水难的情况,更让我吃惊不小。”
上百名村民都用的是堰塘里的污水,全村1000多亩田地处在半山腰上,遇到天旱的话,不要说灌溉用水,就连基本的洗米洗菜都用不上水。老百姓当着成家宇的面说:“你要是来搞耍的,趁早回你的机关里头,要是想我们念你的好,先把吃水难的问题给解决了。”
安抚好村民后,成家宇找到了“娘家”县交运局,多方筹措了180多万元,不仅整治了山坪塘21口,还顺带解决了困扰六、七组,涉及到40多户人出行的3座便民桥问题。
今年63岁的七组老党员冉启华,如今提起村里的“第一书记”成家宇,不禁竖起大拇指:“这个县里下来的官儿,是个干实事的人!”
发展产业,誓拔山村穷根
事实上,据成家宇的实地走访,困扰湾桥村发展的不仅仅是“吃水难”,更关键的是湾桥村地处山区,坡多地少,青壮年外出多缺劳力,传动农业靠天吃饭的情况突出。
“村民没钱,村集体就更穷了。”成家宇思考着如何带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问题。
经过多次进农家、开院坝会,成家宇发现大部分村民对发展经果林和蔬菜项目的呼声很高,于是他决定顺应民意——搞脆李、黄花梨、海椒等项目。
不过,仍有少部分村民对于“经果林见效慢、周期长,失败了谁负责”等问题有担忧。六组村民王德政就是其中之一。“我当时想搞传统农业,旱涝保收,年底总有一口吃的。搞这个经果林,万一失败了,吃啥?”王德政回忆说。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成家宇请来县、市农业专家,进村实地论证,并指导种植。很快,2014年12月,在成家宇这个“第一书记”上任一年后,经过示范带动的50亩海椒田成熟了,当年亩收益1万元以上,村民们再无任何担忧。
如今,500亩的黄花梨基地基本成形、200亩脆李种植园长势喜人……2014年,村民年人均收入6000余元,相比此前增收不少。
村民点评
◎湾桥村五组村民王显海:成家宇虽然人年轻,但不浮躁,愿意跟我们农民打成一片,真真正正去了解农民的意愿,这一点就很难得。
◎湾桥村六组村民王德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经果林,让我这个土农民的老观念发生了变化。
◎湾桥村七组村民冉启华:成家宇是个好青年,更是一个好干部,从来没有官架子,上任后手把手地教我们脱贫致富,值得更多村干部学习。
记者点赞
在农村基层工作,光有一颗为民办事的心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去做,多做顺应民意的实事,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增收致富,才能摆正位置,避免驻而不实。成家宇这个听民声、顺民意、办实事的“第一书记”,棒棒哒。
新闻推荐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宣汉县胡家镇营业所,因保管不善,于2016年2月4日不慎将中国天安人寿保险公司重要空白保单20套(号段:0001308111-0001308130)丢失,现特登报声明此号段保单遗失作废。中国...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