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启润(左)等老人在阅览室翻看书籍。
低价有偿服务+结亲养老服务
□漆楚良本报记者 刘鑫 文/图
“当头炮。”“马来跳。”“将军!”“哈哈哈……”5月2日,来到宣汉县东乡镇周桥社区村民委员会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乐呵呵地下着象棋,好不热闹。周桥村三组村民冉启润笑着告诉记者:“平时我们几个老家伙都喜欢来这里下下棋,摆一会儿龙门阵。人老了,有几个耍伴儿,比啥子都安逸。”
冉启润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目前宣汉县东乡镇周桥村不少老人的心声。
村里有了养老中心
事实上,老冉不仅仅是日间照料中心的常客,更自愿成为该中心的一名清洁员,他笑着说:“打扫干净了,大家耍起来也安逸嘛。所以,我就主动来当这个清洁工。”
走进占地3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日间照料室、棋牌活动室、阅览室、医务室、厨房、卧室等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连电脑、电视、空调等家电、娱乐设备都给老人们配置齐全。
除了棋牌室,老冉和他的老伙伴们最爱呆的地方就是有电视、电脑、空调的娱乐室。“现在农村吃穿基本不愁,我们老人最需要的就是交流,有了电脑、电视这些东西,可以上网看新闻,还可以看电影,比家里都舒服。”老冉笑得很开心。
周桥村支书刘勇介绍道,该中心供养的老人主要是孤寡老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中心没配护理员,由村干部开展包括生活照料、法律援助、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中心设有卫生室和图书室,便于老人就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养老中心有了新探索
老人们晚年生活安逸了,村里的干群关系融洽了,日间照料中心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如何长期维持下去?比如经费开支方面,是否一直对老人完全免费?似乎也不现实。该怎么办?
面对记者的疑虑,刘勇介绍说:“你问到点上去。我们的做法一是逐渐转变老人的养老观念,接受低价有偿的养老服务,比如水电分摊之类的;二是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和老人‘结亲养老\’。”
第一,目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每月都会寄生活费回家。根据此,逐步培养老人“低价有偿”的养老观念,实现日间照料中心的“自我造血”,达到老人、子女、监管部门,三方既公开透明又满意放心的效果。
第二,争取把养老服务做成产业化,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和老人们“结亲”,成为亲戚。比如某某企业家,可以认养一位或数位老人,以捐资助养的方式为老人养老。
“其实,现在农村的老人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尤其是第一种养老模式,只要将服务做到位了,老人们还是愿意接受的。”刘勇说。一旁的老冉接过话头,“确实!只要不太贵,几个老家伙能在一起耍一耍,有啥子不可以嘛!”
新闻推荐
农艺师为参加培训的学员讲解果树管理技术。宣汉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实现智力扶贫,推动农村产业蓬勃发展——□漆楚良本报记者刘鑫文/图“我们要培养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敢创业的农村致富带...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