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城里来客打破古村宁静
7月25日,顶着火辣辣的烈日,跋涉3个多小时的山路,一群城里来客打破了万源秦河乡三官场村古村落群的宁静,他们是“川东北古村之友”的成员,也是自发的民间文化保护志愿者。
“跑这么远,就是来看这些破破烂烂的老房子?”村里人大多不太理解,然而他们心里普普通通的物件在志愿者的眼里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这里的古村落群完整保存了40余座四合院,大屋基、库楼湾、李家河三大院落群相隔不远,互相映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院子是“一品当朝”大屋基、库楼弯“旨抚民府”朱椟明府、“五世同堂”蒲延芳宅和李家河王化成老宅。院内寓意美好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照壁、墙体、屋脊上的砖雕,牌坊、石栏杆、碑刻上的石雕,梁架、花板和室内的家具上的木雕,取材自然,风情古韵依然鲜活。
“整个古村原始质朴,简直就是‘桃花源\’!”志愿者们都相当震惊和感慨。蒲延芳宅,院门口上方挂有一巨匾,上书“五世同堂”四个大字,乃清光绪三十七年制,牌匾上方有一金印,上面刻着满文。据村民讲述,蒲延芳九十大寿时,蒲家五世都存,一百余人且未分家,其乐融融,就有官员送了他这块匾。
李家河王化成老宅,这座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正门堂屋为三开六扇大门,堂屋内外墙壁皆为彩绘壁画装饰,八根木柱构成三边穿廊宽阔平整,建筑内所有磉礅、印盒石皆为人工錾花。当地住户讲,“这样一个磉礅,师傅需做三年”,现场有六座这样的大磉礅,其难度可见一斑。
从1人到10人的志愿者队伍
43岁的“川东北古村之友”创建人唐春,是一名户外活动爱好者,长期在外面跑,经常看到一些很有特色的古村落,大多破败无人居住,这让他感觉非常痛心,“就像看到一块宝贝被人随意遗弃在垃圾堆。”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他不知道该如何去为保护古村落尽一份心。
去年,一直热心公益的唐春受邀参加了一次“绿色江河”的民间环保活动,这次活动中他认识了在央视新闻频道从事媒体工作的王老师,并了解到全国有一个“古村之友”的民间组织,这个非营利的公益型社会组织以古村保护与活化为使命,由全国30个省、近100个县市共计数万的志愿者构成。
加入全国的“古村之友”后,唐春创立了“川东北古村之友”,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去年11月底,他独自一人乘车去了宣汉县红峰乡庞家祠堂;此后他又先后去看了宣汉县清溪乡民俗木雕,达川区渡市老街木楼,宣汉县明月乡清中后期木质民居,达川区江陵老街木质民居,万源秦河乡三官场村古村落群……
庆幸的是,“川东北古村之友”的队伍也逐渐壮大,到目前已经有10名志愿者,年龄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有50多岁,来自达城的各个行业。每次行动的吃住用全是AA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古村落能更好更美地活着。”
关注传统生活会更有意义
唐春告诉记者,万源秦河乡三官场村古村落群是他见过的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但是即便如此,这个古村落也是人迹寥寥,空巢现象极为普遍,留守村子的几乎都是行动不便的老人。“达州的古村落和传统民居相较于全国而言,是非常少的,这其实变相反映这一地区在文化积淀和传承上做得不够,我们的志愿者在达州地区调查了不少古村落,大家的反馈都非常不乐观,原本就不多的古村落有些还发生了严重的倒塌。”
除了古村落的自然荒废,部分地方还存在人为的破坏,比如有人到古村去收购有特色的木雕、门板、窗棂等,实则是破坏了古村的完好性。
居住在古村落的乡亲或多或少会面临生活上的不便,比如厕所是共用的,洗澡不便利,木头房屋容易朽烂,不隔音……他们很多都期盼着能住进小洋楼。在旁观者眼里,古村落越原始越有味,但原住民又希望,生活得更舒服、更现代一点。对于这个两难的问题,唐春认为为了基本生活的需要,可以在房屋内部进行相对的改动,此外更重要的是让村民认识到古村的价值,让他们愿意生活在古村落、自觉建设古村落。
“我们志愿者要做的就是探寻了解达州的古村落,并形成一定的文字、图片资料,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让更多的人以及相关部门来关注古村落的延续发展。”唐春感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来自于书本,还要从现实中来,从一处处文物,一个个古村落,一座座古城镇的历史中来。如果大家能关注传统文化,更多地体会祖先创造的文明,生活会更有意义、更有幸福感。
(本版图片由“川东北古村之友”志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刘艳 何林
新闻推荐
6日,本报热线2382258接到群众反映称,宣汉县普光镇北斗村三组一村民,8月2日晚上因为丧事办完酒席后,第二天很多吃过酒席的村民出现拉肚子、发高烧和休克等症状。随后有这些症状的村民越来越多,相关部门...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