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宣汉县突出“止滑提速、转型发展”工作基调,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建设繁荣美丽新宣汉。
以园区平台为载体
做强工业经济
长期以来,宣汉县背负着“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的标签,工业一直是宣汉县经济发展的“短板”。
如何才能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实现农转工的根本性突破?宣汉县的决策者顺应时势,提出“兴工强县”发展战略,以创建园区载体为主的“兴工强县”号角随之吹响。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宣汉规划了普光经济开发区,分为普光、胡家、柳池、南坝四个工业园区,坚持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原则,使园区产业链条由初端产品向精细化产品延伸。到2015年,普光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产值、利税分别达到300亿元、50亿元。
2015年,该县继续加快普光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进园区经营管理服务创新,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启动建设普光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柳池工业园综合楼,加快建设方斗食品加工园,建成企业服务中心、工业展示馆;加大园区电价、气价和用气指标争取力度,扩大要素比较优势;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持续壮大天然气硫化工、新材料、合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区,力促正原微玻纤二期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广川铝业年产3万吨铝型材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新增规上企业6家。
以新兴业态为引领
做活第三产业
1月12日,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据了解,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开发项目,位于宣汉北部山区,景区规划面积575.13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00亿元,由“桃溪谷休闲体验区、罗盘顶养生养心区、巴人谷民俗休闲区、溪口湖生态观光区”四大板块组成,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巴山大峡谷建成“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国家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亿元,增加就业1.2万人,带动区域9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
同时,该县推进全域旅游业继续发展,不断完善洋烈水乡、峨城山景区功能,支持马渡关石林、香炉山、观音山、文山、五马林场等景区建设,启动建设米岩花海婚纱摄影基地、马渡腊梅培育观赏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互联网+农产品”为突破口,全力抓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建成乡村电商服务站点350个,培育市级重点电商企业2家。加快商贸物流园建设,确保建材家居五金城一期建成投用;积极引进知名商家,加速培育金鼓广场、巴人广场等县城新商圈;不断完善城乡市场体系,新(改)建城乡农贸市场6个,新培育规上流通企业5家。加快发展金融业,每年新增贷款15亿元以上。
以特色产业为支撑
做大现代农业
近年来,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因地制宜,积极推行“厚朴+木香(党参)”,“厚朴+黄连(木栗子)”、“杜仲+黄连(柴胡)”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现已发展厚朴、木香1.5万亩,年产木香1000余吨、厚朴200余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9100元,成为西南片区有名的木香主产地。
这是宣汉县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做大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近年来,宣汉县扎实开展粮油高产创建,确保粮食年总产达58万吨;启动建设东北部山区、中部山区、前河流域片区农建综合示范区;持续抓好“牛、药、果、茶、菌”等特色产业,新建标准化养殖场5个,新增养殖蜀宣花牛1万头,并争取承办第十一届全国牛业大会;加快建设龙泉“药博园”,新发展中药材2万亩,建成中药材加工厂1个;提升打造庙安“花果山”和南坝脆李基地,规模发展脆李5000亩;启动“巴山茶博园”建设,新增茶叶5000亩;优化“一园三片”区域布局,新发展食用菌5000万袋。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新培育省、市龙头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6个。
(特约记者 漆楚良)
宣汉茶河乡圣水村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新闻推荐
2015年10月24日,土黄镇望乡村刚刚落成的村委会办公室里,人潮涌动,该村扶贫基金会捐款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当天共收到捐款10.3万元。望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小莉捧着沉甸甸的扶贫基金,庄严承诺:一定...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