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时节,行走在宣汉大地,一块块标准化农田依次排列,一个个食用菌大棚错落有致,一簇簇茶树园整齐美观……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日前记者在宣汉县乡镇采访时看到的一幅幅幸福农村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宣汉县坚持“稳定提升粮油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以粮油、食用菌、青脆李、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力推动农业向规模化转型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格局,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清溪镇粮经复合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宣汉县蜀宣花牛繁育场一角
高标准农田助力粮油大丰收
在宣汉县七里乡新芽村,眼前呈现出一片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这里即将创建优质水稻高产示范片。
据了解,该村过去是一片冷、烂、涝、串、渍的“五害”田地,经土地整治后,可促进项目区水稻生产向优质化、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全面提升水稻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宣汉突出的地貌特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田小、面窄、形乱、坎高、土薄。旱地零星小块,坡度大。低温、干旱、洪涝等灾害严重制约了宣汉农业发展。近年来,宣汉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择优立项、规模建设”的基本原则,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抓好项目的布局规划和前期论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使新建高标准农田区域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
2015年,宣汉县依托四川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天—七—柏“一轴七园”三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建成“长藤结瓜式”高标准农田2.7万亩,全县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累计达10.5万亩。
宣汉县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哪里、规模化经营在哪里,农机化生产道路、机艺融合就跟进到哪里的建设模式,全面推广玉米机械直播、水稻轻简化浆泥育机插秧技术,及农村机电提灌站新设备、新工艺等,使高标准农田改造区实现了全程农机化作业。
如今,农民种田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穿着皮鞋种田、翘起脚杆种田、端着茶杯种田”已成为新一代农民的标志形象。
田地变大了,土地变肥了,粮食产量自然提升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引领该县粮油产量实现“八连增”,连续七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殊荣,并获得省政府粮食生产“丰收杯”奖。2015年,全县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继续常态推进,建立了油菜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个、玉米整县制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0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个,继续引领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
特色产业助力群众奔小康
地处东南部的庙安乡,是宣汉县一个较为偏远和贫穷的地方。然而,庙安乡的八庙村经过近几年不断的产业扶贫发展,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春赏花,秋摘果”。八庙村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秉赋,从2011年开始种植脆红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该村脆红李种植达到1500多亩,实现了“一亩果园十亩田、轻轻松松挣万元”的目标。如今,八庙村的水果产业已成为宣汉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每年春秋两季前来赏花、摘果的游客接连不断。记者从庙安乡了解到,该乡已经在着手推进现代农业观光园与乡村旅游发展,努力将庙安乡打造成达州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促进和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
2015年,宣汉县分别在东林、天宝、君塘、明月、南坝等乡镇发展脆李面积6.3万亩,逐渐形成“三线三片”的发展格局,成功建成了庙安万亩脆红李基地和南坝圣灯万亩青脆李基地,成为川东北名副其实的“脆李之乡”。
2015年第三届四川农业博览会上,宣汉馆展出的老君香菇,黄金黑木耳等产品得到了不少客商的青睐。
(紧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致2015年的自己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