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由于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初中毕业的王舜放弃读高中的机会,背着一个读书用的“黄布包”,尾随打工大军去福建打工。
王舜回忆说,他最初在建筑工地打工,从抬水泥板、挑灰浆、搬砖等体力活干起,既辛苦费力,又挣不了钱。后来,王舜自学建筑方面的知识,渐渐地能够识图纸,便包一些小工程,当起了“小老板”。随后,王舜又辗转多地承包工程,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通过多年的打拼,王舜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2008年初,王舜因母亲病故回家奔丧期间,发现家乡大量的田地被弃种而变成荒山坡,守住这片“荒山坡”的父老乡亲们十分贫穷。想想很多发达地区发达的交通、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理念,再看看家乡的落后面貌,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里闪现:回家创业,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落后面貌。
2008年3月,王舜投资近1000万元,在宣汉县塔河镇号楼村租赁8000多亩森林山地,建立了舜天湖农业专业合作社,搞起了集观光旅游、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爱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我要穷尽一生之力建成这个农业生态园,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共同致富。”王舜暗自下决心。
穷山区搞生态农业是何等艰辛。很多群众不理解,他走家串户说服群众。再买来树苗,雇人栽种。贫瘠的土地栽不活,他就死了又栽、年年栽。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的荒坡终于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的景象。目前,生态园内已栽种杜仲、厚朴、栀子、银杏等中药材80余万株,栽种桤木树、柏杨、松树等40余万株,种植柚子、板栗、核桃、脆李等果树10余万株。同时修建了鱼塘7口,养鱼3万余尾,年产9万余斤;修建畜禽养殖场1个,年产麻鸭2万余只、土鸡1万余只、山羊2000多只,“山水农庄”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王舜又大胆尝试“互联网+”销售模式,帮助乡亲们销售大米、土豆等农副产品,促进增收。
果树漫山遍野
村民住进“小洋楼”
“我们这地方原来全是荒坡野地,连杂树都没有几棵。现在,中药材、果树等漫山遍野,生态环境大变样了!”号楼村5组村民吴希明告诉记者,“说实话,最初王舜回来租赁我们的土地建生态农业观光园,我们都不愿意,怕他给不起钱。经过这几年的接触,他很守信用,每年按时给我们租金,更重要的是我们足不出户还可以到他的园区打工,一年稳稳当当挣一两万块钱。看到家乡一天天在变化,我们真的很感谢他。”
谈及生态农业观光园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60岁的村民陈文明喜上眉梢,“我家流转土地,每年稳稳当当领取租金几千元。我还在园区打工,每月工资2000余元。现在,我家住上了小洋楼,日子过得很滋润。”
看到村民个个笑了,王舜也很高兴。他告诉记者,接下来,他还准备在园区建一个面积300余亩的人工湖泊,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园区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带领园区及周边群众早日奔康。
□文/图 张崇耀 龚建华 特约记者 漆楚良
新闻推荐
编者按:北京达州企业商会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于2011年3月正式成立。五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北京达州企业商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目前会员企业近百个,涉及高新技术、航空、军工、地产...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